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第03期@中华网文化频道出品
往期回顾官方微信

新媒体成为诗歌的救星

诗歌是会上瘾的

[摘要]“微信把诗歌的基础扩大了,这就相当于电影院线建好了。而余秀华就是一个临界点:相当于以前的电影,从来不能突破亿元,突然有一部突破了,这部之后,过亿就变得容易了。”《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对诗歌触网的前景很乐观。[详情]

诗歌到了“微”时代,疯一把有何不可?

[摘要]微信、微博以及由此衍生的新的诗歌传播形式,正悄悄改变着诗歌的接受生态。当余秀华因网友转发而走红,诗歌的传播已然变成一个又一个小圈子的传播。与过去真正小众的圈子不一样,因为网络的存在,这些小圈子互通互联,让“三人成众”反而越发可能。[详情]

诗歌借新媒介焕发新活力

[摘要]微博、微信的出现,自媒体的崛起,进利于即时发表、转发和评论。诗歌大多篇幅短小,很适合在微信上阅读、转发,只要不是那么佶屈聱牙的作品,读起来并没有多大障碍。余秀华的诗直白易懂,情感真挚,又不那水化,正是这些让她的诗适合微信传播。[详情]

微信,摇醒了诗歌

[摘要]当诗歌遇上微信,带来的是形象阅读的革命。微信平台上的诗歌,可配音、配图、配视频,可参与互动和回复,一改其古板形象,变得读之可亲、听之悦耳、观之可乐起来。诗歌长一句短一句、写一段停一段、跑一程跳一程的书写范式,天生就是为微信所准备的。[详情]

是“异数”而非复兴

诗人本质是“药渣”:被大众消费后就弃之不顾

[摘要]因为巨大的心理落差以及看客心理,诗人以及诗歌再次成为社会事件。实际上,大众并不特别关心诗歌的沉默,大众更关心的是舆论的喧嚣。只有某一天,当人们不再为诗歌事件激动,把诗当作日常生活普通细节,我们才有足够理由说,读诗复兴了。[详情]

一个余秀华无力改变新诗“边缘化”

[摘要]由于现代汉语的局限性,新诗在艺术方法上很难有所突破。“诗歌是形式的艺术,只有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创新才是大诗人。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到宋词,都是表达方式的突破才将诗歌发展到一个又一个的顶峰。单凭一个余秀华,无力促成这种进步。”[详情]

即便在美国 只靠写诗也难生存

[摘要]在纽约长大的诗人孔江丽写诗多年,不过诗歌创作很难为诗人带来体面的生活,即便是在美国,诗人的尴尬和中国并无两样。“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也不见有诗歌卖,为人人都爱读小说”。让孔江丽获得体面生活的是诗人之外的身份:大学老师,教诗歌写作。[详情]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