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第12期海丝之韵·潮商茶语——丝路重镇与千年商帮文化

[导语]5月24日下午,主题为“海丝之韵·潮商茶语——丝路重镇与千年商帮文化”的中华网“世界观”文化沙龙在广东省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举行。此次沙龙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潮州市委宣传部、中华网和韩山师范学院主办,旅行家、十年徒步中国“牛人”雷殿生、不二禅茶院创办人于久博、中国茶文化研究专家陈香白、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黄晓坚,以及在潮州拜师学习潮州手拉壶工艺的美国人玛丽作为嘉宾参与了此次沙龙,围绕潮州茶文化、儒商文化、建筑文化来探讨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以及潮州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影响以及历史地位。[详情]

他一统泰国,位列五大帝之首,原来竟是一个潮州人

舌尖上的潮州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机缘,鬼使神差就来到了潮州。16年前,那时我在汕头短期工作,有次司机特地把我带到了韩文公祠。很震撼,当时我就想,潮州怎么会有这么漂亮的庙,而且还是韩愈的祠堂?没想到十几年后,我竟然会在它旁边的韩山师范学院工作。

我的老家在福建,5年前才从北京调来潮州工作,对潮州只是有那么点儿感觉,不敢妄称潮文化专家。潮文化本质上是个汉族民系文化,是个体系庞大、高度文明、极其精致的传统文化。潮州文化话题很大,一时半会儿也不知该怎么说为好。如果我要和人介绍潮州,首先会说潮州的饮食文化。不说全世界,在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朋友,一提到潮州,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说潮州菜有名,但是很贵。我曾在北京工作了20年,吃过种种菜系,包括“吃饭上顺峰”——那可是90年代北京人的几大傻之一呀!唯独没有敢迈进潮菜馆。

潮州的工夫茶是另一个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但并不是谁都真正了解它。我初次来到这边,对茶的第一印象,觉得这哪里是茶呀,好苦,更像是中药。后来反而慢慢喜欢上了,习惯喝工夫茶了,也许是呆久了、水土的缘故吧!

茶文化无疑是潮州文化的亮点,但这几年我跑了很多地方,发现在东南亚,没有多少人喝茶,更没有看到有人在喝工夫茶。极端的例子倒是有,看见过80多岁的老一代潮州人在公司的办公桌上摆有茶具,一两天喝一回,但其实已算不上是正宗的工夫茶了。它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潮文化在海外的变异。潮文化当然不只是饮食文化,可谓包罗万象。但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潮汕、走出广东、走出海外,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它的当代价值,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海内外潮人族群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它对外界的吸引力,需要做很多宣介、推广工作。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

说到潮州,就不能不提潮商。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潮商?这是个很久远的历史话题。据我所知,现在潮汕当地的说法是有两个潮汕,海内一个,海外一个,海内有1000多万的潮汕人,海外也有1000多万,谁也说不清楚具体的数目,因为没法统计,很多潮州人在海外都繁衍好多代了,融入了当地社会。你到潮汕每个县、每个地区走,都会发现很多典型的侨乡。目前潮汕籍华侨最多的是泰国,其次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还有香港。香港据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居民是潮汕人。

最近全国“海丝”热,研究和宣传比较多。前几天国家文物局确定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是以泉州为中心,辅之以广州、宁波和南京,拿掉了蓬莱、扬州和合浦。那么潮州算不算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据我所知,潮州等港口实际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做一个重要的支点。

潮州在“海丝”实际地位很高,因为顾名思义,“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以丝绸贸易为主,但第二大宗的商品就是陶瓷,陶瓷外销在唐宋以后大量出现。潮州陶瓷从唐代开始,到宋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是重要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潮州陶瓷很多都销到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

明代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海禁政策,沿海民众不能对外贸易,一直延续到清朝。但是潮州没有停止海外贸易,从明清一直延续没有中断,潮州、闽南的海商与官府一会打杀一会合作,亦盗亦商,在延续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通道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明末清初,中国东南沿海人口增多,人多地少,粮食不济,偏偏自然灾害很多,导致严重的粮荒。清朝乾隆年间,朝廷允许潮州商人领牌照下海,去泰国运暹米及其它值钱的东西来卖,开始做红头船贸易。澄海的樟林港,成为外贸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他们发现泰国和南洋其它地方很好谋生,于是大量潮州人去暹罗、下南洋做华侨,很多人定居海外不回来了。潮州华侨的后代中,还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大人物在泰国当上了皇帝,叫郑信大帝,是个抵御缅军侵略、光复泰国的民族英雄。泰国有五个了不起的大帝,其中之一就是潮州人郑信。郑信大帝祖籍是澄海县(现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华富村,那里还有他的衣冠冢,现已辟为公园。由此可见,潮州人历史上不仅商业做得很成功,政治上也很有建树。

潮州商帮名扬世界

清代的红头船贸易,让很多潮州商人积累起了财富。贸易范围很广,从东南亚到东北亚,都有潮州人活动的踪影。新加坡在19世纪早期开埠后,很多潮州人去那边经商,做转口贸易,潮州人成为新加坡仅次于闽南人的第二大华人族群。后来新加坡附近的柔佛王国开发经济,很多潮州人又过去承包经营做“港主”,垦殖生产销售胡椒和甘密,形成很大的势力。

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自由港,很多原先经营红头船贸易的潮州商人便由行商转为坐贾,在今香港文咸西街一带开商行经营大米等南北货,做南北货转口贸易的生意,成为南北行商,并逐渐形成潮州帮。他们采用“代客买卖”、“寄售取佣”或称“九八扣佣”(即一律收取2%佣金)的方式,逐渐积累财富,并将传统的中泰大米贸易扩展为“香—叻—暹—汕”(即香港—新加坡—泰国—汕头)国际贸易体系,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上据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传统潮文化中的“信”、“义”理念融入商业文化和侨批文化之中,反哺侨乡,促进了潮汕侨乡的现代化进程。

潮州商帮特别是海外潮商集团的形成,使潮文化影响遍及东亚海宇,并随着东南亚潮人的再移民而移植欧美澳、全世界,潮文化也因此突破了地域文化的局限,具有了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质。在柔佛新山,潮州人的古庙游神已成为万人空巷的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遗产;在法国巴黎十三区,那里的潮州节庆文化据说比潮汕本土的还正宗。

我们有理由期待,走进新时代,潮文化将焕发出新的璀璨异彩!

[详情]

两次濒临死亡,让他大彻大悟

潮州真的很热情。我来潮州不是阴天,就是下雨。说实话,第一次为何而来潮州,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但这一次是为茶而来,为一种使命而来。

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我在长白山里的小村庄长大的,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三天通一趟大客车去镇上,从小我住的就是垒起来的草房。

后来我从草房走出来,在北京打拼了很长一段时间,对生活、生命没有体会,为了谋生而追求着所谓的财富。2010、2012年我因为身体原因,两次经历了生活的临界点、死亡线,这两次我印象深刻,知道了人之将死的感觉。

人要死的时候感觉特别痛苦,平时大道理都懂,但就在那一刻,我才是真懂,懂得应该怎么生活和做些什么,让生命更有意义。

我今年送走了一位战友,78年的,比我小两岁,是突发心脏病。送别时我止不住眼泪,年轻的生命,他是现役军人,生活工作压力大,没有释放的窗口。

生命非常短暂,弹指一挥间,而且十分脆弱,我那时连动一下手指头都无力。在那之前,我觉得自己是钢铁侠,拼命喝酒、熬夜应酬、工作。其实人是很脆弱的,所谓财富——车、钱、房——在死亡面前苍白无力。

两次生死一线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因而与茶结缘,后来我创立了不二禅茶院,品茶、吃素食、弹琴,举办幼儿园,尽量让生命更有意义。

我还创办了“甲虫俱乐部”,“甲”取努力进取之情,“虫”是指小人物,指努力做到最好的小人物。会员有一百多位,大家都很有爱,懂得付出,一起做公益活动、做己所能及的事,让生活更有意义。我还创办了“新空间雅集”,大家一起做诗、品茶、玩。

2015年3月27日,我们走出去为亚洲媒体做会议。当时一位越南媒体记者分享说,知道茶是一种苦的饮料,自己喝完这杯茶,回去要花三天时间和女儿讲中国茶,我很激动自己做了一件生命有意义的事。

后来我受国务院办公室邀请,在河南登封为一百位华裔孩子办了“嵩山问茶”雅集:他们在少林寺学功夫,主办方想让孩子感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为是孩子,我不想召集专业人士,准备就挑选20位孩子,亲自教他们茶道,准备茶服、茶道具,最后送给他们,让他们能和爸妈、邻居分享我们祖先的文化。结果效应良好,片子剪了3分钟,放到了美国的ABC电视台。我一夜不眠,有机会传播茶文化到世界各地,这是生命的升华。

我这一次来,是为了茶,为了使命,未来也一样。我要把“新空间雅集”做成流动文化大篷车,承载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去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把文化传播到那里,也学习当地文化。

去年6月22日,我和雷殿生到新疆,走了一百多天,到中国无人区,走马可波罗路线,经过20多个国家,一站一站走,与全世界文化交流。文化本来不该有区域界限、民族界限,更不该有国家界限,都是地球村。有人问美国人为什么喜欢茶?折痕可笑,美好的东西都有权利喜欢。我希望走遍全世界,一起在这条路上分享更多文化。

[详情]

10年徒步,为走完8.1万公里中国路,他连苍蝇都吃

17年前与潮州结缘于老城墙下的工夫茶

17年前,也就是1999年,我徒步走到了潮州。我1998年从哈尔滨出发,计划10年徒步走完中国,于1999年11月份走到潮州。当时我为了这个计划,做了十年准备,所以一定要到潮州。潮州哪里吸引我?因为我想去韩江、韩愈祠和开元寺,我想把整个中国的寺院都走完。

当我走到韩江西岸,古城墙边的几棵大榕树下,有几位老年人在喝茶,看我背着80多斤的大包,他们请我喝茶,问我是干什么的?大热天背个大包干什么?我说我要徒步走遍中国每一个省每一个区,这是我的梦想,我要了解中国环境的好坏,了解各地民风民俗,走遍56个民族聚居地,在中国无人区探险。我在那里喝了3小时的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在古城墙的榕树下喝了几小时的茶。这是我印象最深的。

10年准备,10年艰辛,只为圆梦

我用十年做准备,就是为了走遍中国。13岁时我没了妈妈,15岁时我没了爸爸。我只读了小学三年级零两个月,后来母亲病重,父亲去世。父亲去世后,我卖了家里所有东西换棺材、买寿衣,想让他体面地离开世界。那时我十五岁半,一天挣一两元钱。之后10年我给别人干活,到80年代末,我积攒了几十万,在那个时代的东北小山村,我用现在的话说是“土豪”。

有了物质后,我有更多的想法。我没有读过书,但可以行万里路。我用10年做准备,首先我用在10年的时间里把地图的边境线、海岸线、沿海县、无人区都掌握在脑海里,因为我加减乘除算不好,没有看地图不知道中国有多大;然后我又在10年里锻炼身体,每天长跑5公里,无论风雪;这10年我还继续赚钱,90年代初,到北京外企工作四年,但我出去不是为了享受,而是搜集大量资料。

我本来打算2000年出发,但当时因为著名探险家余纯顺先生1996年6月在罗布泊遇难,很多人都想重走探险之路,他人我无权干涉。但我准备了这么多年,我不甘人后,于是到邮政银行卖了收集二十多年的邮票、纪念币。我选择了1998年10月20日出发,那天是农历九月初一,寓意“九九归一”。

3673天、8.1万多公里,他喝过尿、饮过血、吃过苍蝇

我给自己的徒步旅行定了三个主题——环保、民俗、探险,这六个字支持我走完了全程。10年来我走遍中国,一共走了3673天、8.1万多公里,加起来绕赤道两圈。其中四十多次野兽袭击遭遇狼群、老虎。

命悬一线时,有备无患很重要。我做了10年准备,每次遇到泥石流、雪崩、沙尘暴、打劫和野兽时,首先不要太慌,要用思想、智慧处理。我在西藏阿里无人区遇到了20多只狼,我烧了三件衣服、用鞭炮和气雾杀虫剂赶走了狼群。当时我还在帐篷里给姐姐写了几十字的简短遗书。

我还遭遇过19次抢劫,最少一人,最多九人,好在我练过散打,三四个人没人打得过我。我出发当天发愿,不到目的地不理发,后来留了一米长头发,遇到抢劫,我从包里抽出长刀,一边喊着“我终于看到人了”,一边追过去,长发在风中飞舞。有一次,我遇到四个飞车的青年要钱,我立马掏出几百块钱给他们,说是我所有的经费。他们好奇,问你干什么,背这么大包?我说我徒步走中国,没有人支持,自费走10年,这是我仅有的钱——当然这是骗人的。四人中有个青年说要不放了他吧,他也不容易。我没经同意就走了,慢慢走了二三十分钟,又看到他们开着机车追上来。我用长刀防身,结果他们给我两瓶水、两包饼干,说我是个真汉子,要跟我做个朋友,我很感动。

遇到危险,我分享12个字,“孝道、梦想、行动、细节、专注、坚持。”要细致做事,柔弱胜刚,用智慧处理事情。

10年间,我穿烂了25双鞋,走掉52个指甲。我收集了两吨的资料,用我的双脚把56个民族全部走完。我到过珠峰7000米,就穿着90元一套的衣服,40元的鞋子,从7000米高地走下来,捡了世界各地的垃圾,扔到了5000米的大本营。我做了30年的环保志愿者,环境很重要。

我无数次与生死打交道,一次一次命悬一线,活到这辈子太值,想看到的都看到了。在这10年间,我把中国所有种茶的、做陶瓷杯紫砂壶的地方都去过了。虽然我没有文凭,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但先天不足,后天培养。有句古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一直在用业余时间学习知识。

最后一站是罗布泊,去之前,我把所有自己想去的都走完了。我是一个探险人,而罗布泊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我想再次超越自己,去一次罗布泊。

我遵循马可波罗路线,选择从阳关出发,因为王维的那首故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发前一天晚上,我给姐姐写了遗书,因为还没有人或者走完罗布泊。

后来我用了31天、1100公里穿越罗布泊。这31天,我遇过沙尘暴,没吃没喝,我生吃国老鼠、蜥蜴、蚂蚁、蝎子。我为了活下来,抓过几百只大苍蝇,吃它们的肉;也抓过60多公分的毒蛇,当我咀嚼蛇肉的时候,还在我嘴里一动一动的,没有死。

当我没水喝的时候,找长着芦苇或红毛树等湿润的地方,在那根处挖一米深的坑,裹上塑料膜等上几小时,用蒸馏水的方式来接水。实在没水了,只有喝尿,用口罩过滤,再撒点消炎药。没有尿,就割破手指头,用血润喉咙,这样活了下来。

徒步中国之后,他开始放眼看世界

我不仅探险,还找到了1980年彭加木的失踪地,还有楼兰古国和原子弹爆炸的遗址,我把弹头搬了出来。最后走到云盘古城,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我出来时,新华社等众多媒体都要采访我,我让他们给我一点时间,转身朝着走来的路跪下:我用了3673天完成了我的一个梦想,10年期间,吃了许多昆虫、小动物,我为它们祈福,因为我很残忍。我更感谢九泉下的父母给我健壮身体,因为我生命坚韧。我起身后,把随身携带的国旗高举过头顶,泪如雨下,因为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

走完全程,我把两吨资料从黑龙江运到北京的展览馆,2009年还办了展览。我还用业余时间写了两本书,《十年徒步中国》(陈忠实先生命名)、《31天穿越罗布泊》。最近几年我一直做准备,终于走完了中国,想走出国门,从西安出发,计划3年之内走完22个国家,把中国的茶文化、陶瓷玉石等带到国外,也学习国外先进理念,把两千年的丝绸之路更好地了解、拍摄和挖掘出来。我希望丝绸之路能越走越新,越走越宽。

[详情]

“茶禅一味”真迹是日本大德寺镇寺之宝?假的

我最羡慕的,是能走进大学学堂读书

我没读过大学,如今回到我的母校,看到很大的改变。“韩师”在湘子桥头的操场是一个大池塘,我还没毕业时就填了,对此我印象很深,十分怀念,如果有机缘能恢复池塘,那我会高兴之中再加高兴。

我1958年毕业,只读到中专,从来没那么幸运,能走进大学学堂,今天回想起来,还是很大很大的遗憾。回到“韩师”,我很有亲切感,因为仿佛时光倒流回60多年前我在这里念书的情景。当时的校长叫陈伟。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五一劳动节那天,校长上台讲话,你们猜说了多长时间?按照一贯的理念,可能会从五一劳动节的起源说到它的意义,并衍生到现实意义中来,但是校长当时只讲了一句话,我来模仿一下校长的语气,他是一口的潮州国语:“今天啊,是五一劳动节,祝大家快快乐乐!”我是一点夸张都没有,一句普通话夹潮汕话,然后又非常简短。大家鼓掌鼓得手疼,我也是手都红了。当年有一位普通话非常流利的先老师,讲话不用呼吸,一讲就三小时,学生都觉得时间太长。听完他讲话再听陈伟校长,大家的鼓掌是真心的。感觉很好。

五六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我从来没有机会进过大学的校门,我说我羡慕韩山师范学院的学兄学姐,是真心话,不是客气话。我要想再念大学,也没有大学肯收留一个八十岁的老头。

天下谁人不识君:即使在好望角的偏僻街头,也有潮州话的身影

潮州历史悠久,正式命名为潮州是在隋代。潮州对海内外都有影响,我只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当年我随中国茶艺代表团访问欧洲。当时前一年是法国组织团访问中国,第二年中国组织一个茶艺团回访。我有幸参加了茶艺团,这里我不讲学术,讲生活。中间的经历给我最深的一点,是我在欧洲吃不下东西,生活习惯相差太远,他们那边吃的都是生的,想找煮水壶,他们都很奇怪煮水壶是什么东西,我很后悔未带煮水壶。后来了解到有煮水壶也没用,我就哑然一笑,我们的煮水壶是圆的,他们的插头都是方的,带或不带都一样。我后来吃饭开始吃生的,东西咬不开只能咽下去,肚子饿就什么都不计较了。咽下来后,力气来,精神兴奋了。一周后,我熟的都吃不下了——饿了一周,饿难受了也就习惯了。

第二,他们带我们到处去转,到马六甲,看到郑和石像后,我还问当地人为什么郑和的石雕像很矮小?我本来就矮,郑和的雕像只有我的一半高。

第三呢,我在街上,一听都是潮州话,跟认识的人随便一聊,一听到潮州音,路人都围了上来,很激动。当地人看到有从中国来的人,并且还讲潮州话,就都围上来了,我当了一回明星,体会到潮州在国外影响很大,整条街都有讲潮州话的,知道我来自中国,大家都很好奇。

再一个我回是回到香港,有一个餐厅在全香港以潮州菜最出名。老板听说我在潮州,要我来评价他们菜的水平。一吃,第一印象是咸得不能再咸。不过人家又是请,又是免费午餐,不能说三道四。出于礼貌我说好吃,吃着跟在潮州感觉一样,还认为是潮州本地的餐馆。虽然有点虚伪,但是出于礼貌,大家那么热情,也是鼓励交流一下。

高僧手书“茶禅一味”是日本大德寺镇寺之宝?假的

有一次我去日本访问,日本陆陆续续请了很多中国专家,以前最少七八人,最多二三十个人,很特殊的是,这次只请我一个。我有点小心翼翼,但是要说话,毕竟是代表中国人去的。结果呢,他们客客气气,把一个非常详细的日程安排表送到我这里,包括每一天几点起床、吃饭、到哪和谁座谈等等,细得不能再细,日本人的严谨值得学习。

访问时,我提意见想到大德寺访问,我没有日本血统的亲戚,主要想去想去找一样东西,中国茶界千人一言的“茶禅一味”——据说“茶禅一味”出自日本的高僧,就保存在日本的大德寺。他们同意我去大德寺。给了我翻译带路,是一个在日本六年的博士生,不过他们不知道这个博士生就是我功夫茶的学生。太亲切了。我坐火车干线非常快地到了那儿,通过翻译问当地的住持,是不是有高僧写过“茶禅一味”、能不能让我观赏一下?他懵了,说我在这里当主持,从来没有听过这件事,也没见过“茶禅一味”的书法。

后来我不死心,去了上海图书馆,问有没有保存日本高僧的中国书法,他们说是所有的书法都集成了专辑,我翻开书,从头到尾都没看到“茶禅一味”,只看到高僧写给中国徒弟如何做人,如何弘扬茶文化。震撼的是,茶界跑遍全世界,这样的细节却没有研究考证一下,茶界的杂志每期都写这样的信息,连茶界最好的杂志都这样,却没人去看过“茶禅一味”的书法,没有谁去考证,其实一了解就知道没这回事,可一直等到我这个考据癖去才发现,如果我没去大德寺,我也会相信“茶禅一味”是大德寺高僧写的。这给我启发很大。

我们的茶界有点浮躁。现在茶界普及是好事,可是大家一哄而起,都在讲茶,有的悟这悟那,我太笨,悟不出来,都悟到九霄云外去了。我们茶界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考证,这你这么说,我就转载,这个风气需要修改。所以我也曾经写过文章,希望中国茶界不要人云亦云,要多动脑筋,多做一些考据工作,才不会有误解,切忌沾染“天下文章一大抄”这恶习。当然国内茶界大多杂志都很好,很多杂志从创刊、连续刊发都寄给我,对我表示尊重。

工夫茶是社会和睦的DNA

潮汕地区生存就是幸福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来自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定要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具体一点,家庭怎么才能和谐?孔老先生说要孝顺,做到孝与悌。孝顺父母是基本伦理道德,你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在社会上,还能和别人和睦相处吗?古代有一句话,“百行孝为先”,正能量的操行很多,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孝顺。所以一个家要有幸福感,家长子女都要尊重传统的伦理道德。儿女孝顺,相亲相爱,扩大到亲戚朋友,社会也就和谐。生在潮州,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邻居一进门请喝茶。功夫茶也是社会和睦的基因,也叫DNA。

说到工夫茶,马来西亚有专门的工夫茶艺团,团长名叫萧慧娟,经常来大陆访问,专门在双威金字塔旁边搞沙龙来推广潮州工夫茶。有一次她发信息,说请陈香白老先生到皇宫来演示工夫茶,她特别和我介绍了两对夫妇,开车100公里专门来看工夫茶演示,因为距离太远,到的时候我已经演示结束了。他们还不甘心,大会工作人员说明晚还有一场,便干脆住了下来。

第二天晚上有,一个令人震撼的老华侨,九十多岁了,是潮汕人,我在台上演示完了,请喜欢喝工夫茶的人来喝茶,他第一个上来喝,把工夫茶端着,热泪盈眶。他非常感动,说这不是一杯工夫茶,是凝聚力,然后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是高度共鸣,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是感动。

我深刻意识到工夫茶不仅是一种民俗,它确实对海外赤子是一种凝聚力。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民俗,民俗实际就是一种凝聚力。比如说这里的木雕、泥塑,都是当地宝贝,可是当地人却熟视无睹。我们这一辈将被历史淘汰,所以希望寄托在诸位年轻人身上。潮州传统文化就有吸引力,就是老华侨所说的凝聚力,我希望大家重视潮州传统文化,不要看熟了就熟视无睹。“听阿嫲不识穿裤袜”诸位都年轻力壮,希望能成为传承宝藏的劳壮力。

[详情]

美国丽人的潮州陶艺梦:世界那么大,她想去看看

我在美国也学习陶艺十多年,大学学的专业是雕塑,不过我不太喜欢。

三年前,我开始学习中国的茶文化,也学做中国风格的小茶壶。我做了很多茶壶泡中国的茶叶,但很快发现自己的做法不对,需要一个老师指导,但美国没有。

当时我在美国有一个朋友是卖中国茶叶的,就带我去看中国的茶壶。我最喜欢潮州手拉壶,简单、实用。我的朋友告诉我手拉胚的做法,和我在美国学的陶艺一样。后来我就到潮州学习制作手拉壶了。

2015年4月,我来到潮州,这也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我之前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学过四年太极拳,但是普通话却只学了一个多月。潮州给我的印象很好:小城市,慢生活,人很热情,有我喜欢的老的文化。

我想在潮州学习手拉壶技艺。可是,200多年来,这门技艺一向是家族式传承,所谓“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各家的泥料、工艺、技术、釉水,都是对外秘而不宣。后来我找到了潮州手拉朱泥壶的传承人谢华。谢华老师为了扩大手拉壶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传承方式,教我做手拉壶。

一年之后,我的中文交流基本没有障碍,还会说一两句“喝茶”、“吃饭”这样的潮州话了,最重要的是,我可以独立做手拉壶了。

我的工作室设在一所老房子的二楼,望出去,是美丽的潮州西湖。我还开了一个培训班,每周为感兴趣的人教授手拉壶制作。我会继续待在中国,把工艺学得再扎实一点。

我还很喜欢喝潮州的凤凰茶,味道醇厚,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哪里有茶,哪里就有深厚的文化,就像英国、土耳其、中国、日本。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茶文化,但是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爱上中国茶。

我有很多梦想,以前在美国是来这里学做茶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在新的梦想是学会之后回到美国开一个小工作室,可以泡茶、做茶壶。找美国本地的泥料,做出中国风格的茶壶,中西合璧。

[详情]

嘉宾介绍

{title_txt}
雷殿生:知名徒步人物,他是世界徒步最远的人,1998年到2008年十年徒步8.1万多公里,足迹遍布中国,打破了吉尼斯徒步世界记录,他个人搜集了中国最全面的民俗、生态、历史资料,沿途拍摄了3万余张照片,搜集了近2吨重的图片、实物。 微博:
{title_txt}
于久博:不二禅茶院创办人,任董事长,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微博:
{title_txt}
陈香白:潮州人,中国茶文化研究专家,兼通历史学,方志学,中医学,书法,摄影。潮州功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title_txt}
黄晓坚:福建建瓯人,硕士,研究员,就职于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
{title_txt}
玛丽:美国人,热爱中国文化,在潮州拜师学习潮州手拉壶工艺。
{title_txt}
弥亚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曾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国际广播金话筒奖”、国家广电总局“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 微博:

往期回顾

该文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华网立场。欢迎评论和合作。

用手机看中华网

用微博看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