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黄健平在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上的演讲:黎川与张恨水

2017-08-22 14:57:38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8月17日,“黎明山川·梦忆心远”张恨水(黎川)国际文学周活动在江西省黎川县开幕。文学周期间,为了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声音”的倡议,特意举办了“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活动。以“张恨水文学影响和影视创作”为核心主题,邀请张恨水研究会学者、汉学家、文学编辑、作家、评论家等探讨张恨水文学的历史地位,确立黎川县与张恨水文学的渊源和价值,以及张恨水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

在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的“张恨水与时代”论坛上,黎川张恨水研究学者黄健平回忆了黎川与张恨水的文学创作的历史关联。他提到,十岁时少年恨水随父母来到黎川,在一条乌篷船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通俗小说《残唐演义》,从此对通俗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张恨水还在黎川接受了古代文学的启蒙教育,为后来通俗小说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黄建平在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上的演讲:黎川与张恨水

黎川张恨水研究学者黄健平

以下为黄健平先生演讲实录整理:

张恨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四大不同寻常的贡献。他的作品是一座宝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张恨水一辈子埋头写作,创作了三千万字的文学作品,在现代作家尚未有人超过这一历史记录。他不仅是多产的作家,而且是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大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传统通俗文学的品位与水平,给世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

张恨水是一位爱国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抗战初期,他利用在南京办报的有利条件,大力宣扬抗战,唤起民众的觉醒,之后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小说的创作当中。据学界的统计,他以抗战为题材的小说多达十部、800万字,如此巨大的数目与文字在现代文学史上找不出第二位。国要用我何妨死,这是张恨水的赤子之心。张恨水不仅是位言情小说大师,而且还是抗战小说大家,是中国抗战小说第一人。

张恨水还是一位开创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五四运动以后,旧文学向新文学过渡时期,张恨水与时俱进、大胆地探索,在继承与扬弃中对章回体小说进行了改革,充分发挥了通俗小说的特点,用现代意识讲好故事、写人物的手法,创造出通俗小说的新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章回体小说在张恨水手上焕发了青春。

张恨水是一位真文人,具有崇高的人格修养。他是一位平民作家,坚守传统文人的处事作风和生活态度,极富正义感与同情心。创作中,他抨击罪恶,指责社会的不公,讽刺贪官污吏,抒发正气,守正不阿;生活中他埋头写作、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勤奋精进,从不阿谀奉承、浮华虚伪,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黎川,对张恨水走上文学之路有着独特的影响。黎川地处武夷山脉西麓,历史文化悠久,公元257年建县。在1760年的建县历史中孕育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人文故事,其中就包括张恨水的故事。20世纪初,张恨水的父亲曾在黎川工作,他的父亲是地方税务官员,负责盐税的征收,曾在上饶、黎川、新干、南昌工作。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张恨水与黎川便有了重要的历史关联,少年张恨水在黎川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读书生活。

在黎川,他第一次接触小说。十岁时张恨水随父母来到黎川,在一条乌篷船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通俗小说《残唐演义》,从此对通俗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黎川,他还第一次对文言虚词有了了解。少年张恨水在黎川接受了古代文学的启蒙教育,在私塾先生的影响下,他阅读了大量古典小说,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为他后来通俗小说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外,在黎川,他还第一次爱上了千家诗,并要求先生领读,虽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但他念很得有味。少年张恨水在黎川培养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爱好。

黎川目前留存了张恨水惟一的旧居。在颠沛流离的年代,张恨水辗转生活过许多城市。百年过后,只有在黎川的旧居仍然保存完好。这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张恨水生活印迹的遗迹,因而有特殊的文化历史价值。黎川给少年张恨水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

1929年3月3日,张恨水在《上海画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他用优美的语言抒发了对黎川的思念之情,黎河、廊桥、水车、山川、古道,构成了他始终牵挂的梦里江南。

2011年5月31日,张恨水之子张伍在黎川之行中非常感慨地说:“黎川是父亲文学创作的启蒙圣地,是黎川的山水孕育了张恨水,是黎川人文山水赋予他才华与灵气。张恨水用心血给世界留下了千万字的精神财富,张恨水的旧居给世人留下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文化丰碑。”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