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文化传承的安顺经验: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2017-11-09 18:20:23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近日,由中华网、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主办,聚宝匯公益支持的“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走进贵州安顺,采风团先后走访了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平坝区等区县,探访了蜡染、苗绣、苗银、地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访过程中,非遗文化工匠的敬业态度、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为采风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作为本次活动的公益支持单位,聚宝匯将视实际需求为本次走访的传承人们提供总额为200万元的无息贷款,并有意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普惠金融回馈社会,助力非遗文化事业的传承。

一直以来,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创新发展,贵州省都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进。近年来,安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并在安顺市委宣传部、市妇女联合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业界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发展路径。

安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科科长邓敏

安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科科长邓敏

积极推进非遗文化传承

安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科科长邓敏介绍说,近几年,贵州省、安顺市各级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目前,安顺市已成功申报9项10处国家级非遗项目、50项省级非遗项目和147项市级非遗项目。

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是传承人,因此,一直以来,安顺市对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申报非常重视,希望借此扩大传承队伍、树立行业典型,将非遗传承工作认真落实。截至目前,安顺市已经成功申报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计92人,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4人(2人已故),省级29人,市级61人。每年各级政府都会对这些传承人发放补助资金,用于对其个人及其工艺的保护和扶持。

为配合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工作,安顺市还专门建设了多个文化基地,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4个,市级22个,专门作为非遗文化的展览展示、教学及研究场所。

此外,安顺市还进一步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多次组织非遗传承人赴各地研修、研学,使该队伍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符合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更高要求。据介绍,自开展培训以来,安顺市已经派出20多名非遗文化传承人前往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东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深造,一方面加强修为、提升技能,一方面开拓眼界、积累经验,加强产品创新能力和对接市场能力,为安顺的非遗文化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安顺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周蓉

安顺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周蓉

锦绣计划加速传承进程

近年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安顺市妇女联合会一直积极发挥部门优势,努力开展相关工作,在组织宣传活动、对接经贸洽谈、践行“锦绣计划”等方面分别取得了一些成绩。此外,在连续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安顺各级妇联相关人员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同时,更帮助部分妇女培养了专业技能、树立了生活自信、实现了经济独立,当地的妇女扶贫工作也由此顺利展开,并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据了解,2016年,安顺市蜡染及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6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0.74亿元。

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锦绣计划”,提升非遗文化相关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安顺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周蓉谈了几点经验。

首先,要鼓励妇女抱团发展,提高绣娘适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加强对“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蜡染专业委员会”“安顺市蜡染协会”两个民间组织的指导和帮助,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能人+基地+公司”等模式,引导妇女手工企业抱团发展,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创新发展思路,注重把蜡染传统工艺与机械化生产相融合,规划安顺民族蜡染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道路;支持龙头企业与省外、国外知名设计师、知名企业合作,提升妇女手工创意设计水平,让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联姻”,研发出一批传统与时尚结合、深受大众喜爱、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

再次,要注重品牌打造,提升妇女特色手工产品的附加值。深度挖掘屯堡文化、夜郎文化、红色文化、牂牁文化等安顺的文化特色,把安顺傩雕、地戏、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技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专注打造安顺“黔绣”、“黔艺”、“黔织”等品牌,形成安顺民族民间手工品牌效应。

此外,还要重视电商平台的建设,利用电商的优势,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妇女手工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空间、一站式行政与科技咨询服务和投融资绿色通道。

安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剪艳罗加

安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剪艳罗加

旅游成为传承的重要阵地

“我们常说,‘旅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没有文化内涵作支撑的旅游走不远。因此,近年来,我们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逐渐将文化注入作为重点,努力讲好文化故事、情感故事,为游客打造一个‘心向往之’的优秀旅游城市。”安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剪艳罗加说,在全域旅游、大众休闲时代,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逐渐提高,正从观光游览向休闲体验转变。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做法,让特色文化和旅游业充分融合,让文化成为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为此,安顺各景区加强对文化,尤其是独具安顺特色的非遗文化的挖掘,在景观中适当加入传统文化故事、元素,丰富游览内涵。

如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景区内植入了西游漫道、科普馆等,增加游览的趣味性;龙宫景区新建龙宫别院、龙吟台等以龙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施,充分展示龙文化……此外,格凸河景区、天龙屯堡景区等安顺一些知名景区景点,也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打造旅游演艺、开发旅游商品,将非遗文化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积极构建“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方位服务、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带给游客非凡的旅游体验。

对于以旅游为载体、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路,周蓉十分赞同。她表示,应该抓好“锦绣计划+”行动,积极推进“锦绣计划”与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推进妇女手工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屯堡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农、旅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发挥两者1+1>2的综合效应。

近几年,安顺积极建设文旅产业综合体,打造了普定县白岩镇阿宝塘村、镇宁自治县环翠街道办事处高荡村、开发区三合苗寨等具有传承民族手工技艺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文化+旅游”效应逐步显现;通过广搭赛会平台,如举办旅游发展大会、手工制品大赛、展销会等,宣传、推介安顺妇女特色手工制品,提高安顺非遗文化产品的知名度,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强力推动了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大力推行‘锦绣计划’、助推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安顺妇女特色手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让政策落地、让百姓致富、让社会和谐,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相统一。”周蓉说。

非遗文化传承的安顺经验: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文/新兵

(责任编辑:、李皓、段颖 CC004)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