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西南文化瑰宝“踏春”来沪 中国古老民族音乐“羽翼更丰”

2017-05-09 23:31:13      参与评论()人

中新社上海5月9日电 题:西南文化瑰宝“踏春”来沪 中国古老民族音乐“羽翼更丰”

作者 王笈

巴山蜀水的川江号子、夜郎之国的侗族大歌……作为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之一,来自中国西南地区彝族、藏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音乐瑰宝9日晚“踏春”来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一场《锦绣中华·魅力西南音乐会》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百花园”的无穷魅力。

一曲时而悠扬、时而激越的原生态表演唱《川江号子》将观众带到了奔流不息的川江,聆听川江船工多姿多彩的“生命交响”。“川江”是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各条江河的统称;“川江号子”则是四川民歌中川江船工劳作时所唱的劳动号子,多为口耳相传、自然传承,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领唱该曲的国家一级演员李静涛已在舞台上传承了近10年的川江号子,“川江自古水流湍急,容易船毁人亡。我们唱川江号子,也是传承了川江船工在如此艰险的自然环境下,百折不挠、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则是中国西南地区侗族人久唱不衰的一种古歌。侗族是一个无文字民族,用歌进行交流和记忆,侗家人故此“嗜歌如命”。作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无论音律结构、演唱技艺等都与一般的民间歌曲有所不同。

“今晚的侗族大歌《春蝉》主要表现的是春天将至、鸟儿歌唱的一种景色。”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系主任奚岩告诉记者,“我们还带来了侗族的车江琵琶歌《歌唱心声话情谊》、苗族的《云顶欢歌》、土家族的《这山没得那山高》和彝族的《牧歌》。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侗族、彝族、苗族、土家族这四个民族是贵州主要世居的少数民族。”

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是,当晚的音乐会除保留传统少数民族音乐原生态的旋律和韵味,如《川江号子》等不少曲目还加入了多种现代音乐元素,为这些古老的民族音乐再添“创新翅膀”。

“原生态的川江号子相对比较单调,我们在唱法、配器等方面都进行了提高,在严格保留原生态音乐特性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元素。比如以前的川江号子声部不是很丰富,今天我们增加一个声部,而且形成了复调,肢体上也进行了丰满和加工。”李静涛告诉记者。

演唱当晚《云顶欢歌》的“苗族歌王”蝶当久(潘兴周)走的也不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苗歌传承之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受这一少数民族歌种,蝶当久已探索多年,将苗族的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整理、改编创作了一系列苗族歌曲。

蝶当久告诉记者,唱歌是苗族生活的一部分,过去苗族人通过对歌谈恋爱,如今许多年轻人却已不再唱苗歌,“苗族的历史正渐渐被淡忘,需要我们去搜集资料,挖掘、抢救那些苗族文化遗产。”正如蝶当久的名字——长长久久地将苗族文化代代传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