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欲望的边界》:遵循纠正谬误和尊重常识的立场

2017-11-20 17:24:0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写“序”的前提是通读作者原稿,首先让作者发来尚未出版的原稿认真阅读,第一感觉作者是一个勤奋的、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优秀后生,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经济学以及其他领域著作,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广泛,在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及威廉·诺德豪斯在《经济学》中也提到:“要学习经济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你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真理。”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也认为:“经济学知识是每个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儿的一门学问,只有那些准备上荒岛去开荒且不与外界社会往来的人,学习经济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事。”可见,从许多经济学家的表述中不难看出,经济学已深深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民生。

事实上,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经济学方面的话题往往带有典型的或浓厚的民间和草根色彩及特点,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就身边和日常发生的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经济新常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股市盘整、楼价飞升、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等发表个人的些许意见或看法,似乎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就近在咫尺。吊诡的是,欧美国家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PPI、GDP、CPI、失业率、采购经理指数等经济数据,只是被财经界人士所关心和重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难得谈论这些,哪怕是加税和减税、物价补贴政策这些与人们日常紧密相关的事,也鲜有引起一般市民的兴趣和关注。

从人人都在谈论经济的中国到经济学不食人间烟火的欧美,这或许正是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的“别样距离”。经济学研究看上去越来越深奥,却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采用抽象数学工具来解释经济现象,并没有取得比经济学原理更理想的结果,反而加深了人们对经济学的疏离感。一些经济学原理级别的通俗书籍近年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和追捧,因为其能贴近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合著的《魔鬼经济学》(全四册)、戴维·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加里·贝克尔和吉蒂·贝克尔合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在国内,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已经流行多年,张世贤的《经济学演义》别出心裁,梁小民的《寓言中的经济学》深入浅出,郭凯的《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活灵活现。而潘启雯的这本书,并不单一是经济学著作,而且还带有娴熟的哲学思辨和对社会生活的常识性探索。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