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清末民初读书人是怎么交朋友的?

2017-10-10 16:09:04    解放日报  参与评论()人

近代报刊依托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印刷数量大,价格相对便宜,传播有力。因此,在清末民初,依托于报刊,结合学校和学会,出现了一批如梁启超、李大钊等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的明星读书人。地方上的读书人基本未曾见过他们的真容,却通过报刊上的文字被他们的思考所吸引、为他们的理论所折服,常常想着去请教一个问题、作一番讨论。同时,又真切地感到全国各地都有和自己一样的读书人在做同样的事、思考同样的问题。这种由报刊开启的想象性联结,成为那个时代读书人交朋友的新底色

海轮开通把人带出去,把新知带进来

1867年,日后成为一代经学大家的温州读书人孙诒让赴杭州参加乡试。

这真是一段艰难的旅程!那时由温州到杭州,只有陆路可走,需要经过丽水、金华、兰溪一线漫漫的丘陵山川,走上十天半个月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在这一路的漂泊中,他和同乡朋友结伴而行,偶尔还会遇上从浙江各地奔赴杭州的士子,在省城下榻的会馆和乡试的考场里也能碰见故雨新知,发榜高中后还会拥有一批同治六年丁卯科的“同年(科举考试同一批取中)”朋友。不过,这种传统朋友圈拓展的范围毕竟有限,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10年后,温州地区发生了一个当时并不起眼、现在看来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往宁波的海轮开通了。此后,温州读书人开启了朋友圈的革命。他们可以乘坐海轮开往宁波,由宁波去向上海,然后再从上海调转头去杭州参加乡试。1909年沪杭铁路开通后,这条路线更是变成了航运和铁路的联动,来去往复更加便捷。

五口通商后,上海迅速发展为我国的金融、贸易、经济和航运中心,同时也成为当时最大的新文化生产和传播中心。几乎每一个来到上海的读书人都会感受到西人、西艺、西学带来的冲击,并在这种强烈的冲击下感受新潮、吸收新知、转换旧日的脑筋。由此,1893年从温州出发参加乡试的陈黻宸,其科举之路与孙诒让就大有不同。

有了便利的海轮,陈黻宸和同科考试的温州读书人大多已不选择从陆路去杭州,因为乘坐轮船只需26个小时就能到达宁波,而“沉闷漫长的翻山越岭、车马劳顿,除了死顽固,可能没人再愿意了”。除了时间成本的考虑,陈黻宸等人读了一肚子四书五经,懂得了孔孟经典中的道理,却基本未离开过生活的那个乡土社会。这次出远门参加考试,他们第一次看到了巨大无比、浓烟滚滚的轮船,稍觉得洋人的“奇技淫巧”或许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