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2017-12-01 18:02:00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儒家的“以礼治国”能够实现“均无贫”,那它又如何实现“和无寡”呢?一般说来,“贫”指财富的缺乏,而“寡”是指人口少。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和”具有生育的功能,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子思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因而先秦儒家以“和”来解决人口问题。礼制中的“和”,就是将不同等级、具有各种差异的个体以“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的方式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在这种社会状态中,如果实现了“均无贫”,人口的增长就不难,“和无寡”的局面就会实现。如果实现了“均无贫”,“和无寡”,那么“安无倾”也就自然出现了。

综上所述,孔子“患不均”论中的“均”指的是依照礼制“均田”,而不是指“均贫富”;它关注的是社会生产资源的公平分配,而不是社会财富的平均主义分配。特别是,孔子的“患不均”论,试图从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财富生产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社会贫困的问题,可以为我们今天思考同一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参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