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建筑凝聚历史: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别具特色

2017-12-01 18:04:00    天津日报  参与评论()人

自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以后,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也逐渐输入中国。清朝末年,已经有外国的大学登陆中国沿海地区。民国建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不断涌现。根据设立主体和资金来源的不同,一般认为民国时期的大学具有三种类型:一是公立大学,包括国立和省立两种;二是私立大学;三是教会大学(严格来说,教会大学也属于私立性质的大学,只因其资产来自国外的教会,才单独划分为一类)。这些大学在建校之初,非常注重校园风景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由此诞生了一些别具特色的大学校园。

教会大学的校园建筑

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去北京大学,陪我游览校园的朋友介绍说:“我们管北大的主要景点叫‘一塔湖图’,塔是博雅塔,湖是未名湖,图则是图书馆。”这种概括很形象。

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原是燕京大学的校园。燕京大学的前身是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通州协和大学三所大学在1916年合并而成,是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出任校长,改名为燕京大学,并择地建造校园。

1921年,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购买前清亲王的赐园,以淑春园旧址为燕京大学的中心,同时收购了明代米万钟家的勺园旧址(当时是陕西督军陈树藩的私产)、载涛的朗润园,1931年又买下了张学良购置的蔚秀园。司徒雷登聘请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在园林基础上以中式建筑为主体,结合参照西式建筑,建造了美丽的燕京大学校园,一段时间内被称为“全世界最美丽的校园”。

燕京大学以玉泉山塔为轴线,从校门经石拱桥、华表,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未名湖畔有思义亭、博雅塔、临湖轩。几十幢建筑形成建筑群,以玉泉山塔为轴线,穆楼、贝公楼、宗教楼、思义亭、博雅塔、临湖轩点缀其中。这些建筑虽然在外观上尽量模仿中国古典建筑,但在内部使用功能方面则尽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有暖气、热水、抽水马桶、浴缸,等等。

1234...全文 6 下一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