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用“阿卡贝拉”凝聚快乐、传承文化

2016-08-24 15:00:04      参与评论()人

■第六届国际阿卡贝拉音乐节于台湾台东举办 上海乐团“阿卡主义”献演

“阿卡主义”乐团在VAF上演出。

上海的阿卡贝拉乐团“阿卡主义”在上月“2016上海市民阿卡贝拉大赛”上获得了第三名。8月17日,他们参加了在台湾台东县举办的第六届国际阿卡贝拉音乐节(简称VAF),第一个出场演出。

这是“阿卡主义”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阿卡贝拉大赛。团员们都是来自不同行业的白领,却因为热爱都凑出假期来参加为期4天的阿卡贝拉大赛和音乐营。

这份浓烈的热爱在4天的音乐节中随处可见,密集的课程和音乐会上学员们很少坐定在椅子上,站着唱歌和欢呼都是常态。8月20日闭幕音乐会结束后已经是晚上11点多,营员们依旧不过瘾地聚集在艺文中心前的广场上,打着节拍高唱阿卡贝拉。

阿卡贝拉是什么?

阿卡贝拉(A Cappella)指“无乐器伴奏的人声音乐”,但绝不是清唱合唱那么简单,一个阿卡贝拉团队里也会有自己的贝司手和打击乐手,但所有伴奏和声部均通过口技、B-BOX和麦克风的应用来实现。

因为有炫技的成分和极强的互动表现,阿卡贝拉很受年轻人喜欢。但另一方面,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为此音乐节在推广上新招迭出,上一届国际阿卡贝拉音乐节在上海,主办方做了很多城市快闪活动,此次在台湾台东举办,主办方干脆邀请了古巴人声天团Vocal Sampling担任大师团队,献上热情似火的南美风格音乐演出。

“这场音乐会想要表达的是人声有很多意义。此前没有文字、书籍、照片,文化传承就是通过人声。前人用歌曲编织衣食住行,旋律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人声组成的旋律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活动协办方、Vocal Asia执行长陈午明表示。

“年轻人喜欢这样的音乐”

在首日进行的“亚洲杯阿卡贝拉大赛”上,参赛的每支队伍要唱三首歌曲,几乎所有团体都选了至少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音乐。

“阿卡主义”团长詹子贤表示,“阿卡主义”的三首歌中,《Mae-e》(日文的“前进”)是希望鼓舞台东遇到风灾的灾民勇敢“前进”;《你,飞到城市的另一边》则是融合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William Tell Overture》(威廉退尔序曲)则有别于大部分的阿卡贝拉团队选择的流行、爵士风格歌曲,挑战一首古典交响乐改编的曲子。

“能唱不同风格的歌才能反映团队的水平,如果一个团队只能唱一两首歌,说明没有纵深,能力有限。” 徐汇区文化部局培训部副主任龚蓓蓓告诉早报记者。

“阿卡贝拉其实并不容易。团队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声部,非常考验音准。” 龚蓓蓓在上海徐汇区文化局负责阿卡贝拉的推广活动,他们起初试着向老年合唱团推荐阿卡贝拉,发现老年人驾驭不了,但年轻人会很喜欢这样的表现形式。

基于这个原因,想要吸引年轻群体的徐汇文化局和寻求在上海落地推广阿卡贝拉的Vocal Asia一拍即合。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傅晓告诉记者,文化局选择推广阿卡贝拉也是希望达成自身的“转型”,“我们希望通过推广阿拉贝拉团结一批白领和年轻人。”

龚蓓蓓笑言,阿卡贝拉在中国了解面窄,刚开始推广非常的困难,有时候甚至是“赶鸭子上架”般地把大家组织起来唱阿卡贝拉试试看,这样培养起了第一批爱好者。

即使这样,最初成立的几十支队伍中,坚持下来的也并不多,“阿卡主义”是其中的一支。

“阿卡主义”团员从事影视投资教师、电子业、人资招聘、劳务仲裁、青年旅舍、导演、演出执行等各个职业,詹子贤告诉记者,“平常大家利用下班时间排练,一周固定一次排练。比赛或者演出前有时候一周需要排练3天,甚至连续两周天天下班后都集训排练也是有的。”

而此次参加VAF的另一支大陆团队、来自广州的“理想人声” 团队成员正在向职业团队的方向去努力。

与“阿卡主义”不同,“理想人声”团队成员都是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有歌手、录音师、音乐老师等,这也让他们更接近职业化,由于相互之间都住得特别近,所以基本有空就会排练。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团队要具备很多方面的能力,我们目前具备了基本的时间方面的条件,有足够的时间去排练,接下来我们还要提升各方面的技术水平,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纯职业团。” 团长赖文升说,这样坚持没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喜欢。”

赖文升对当地的阿卡贝拉环境充满信心,“广州近两年玩阿卡贝拉的人越来越多,普及度还不错。”他认为中国乐团的水平正在越来越接近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前两年进步得非常快,但好像吸收了太多东西还没来得及消化,譬如国外优秀的团普遍都有各自鲜明的风格特点,中国的团队喜欢什么都试,什么风格都想唱,反而忽略了找准适合自身风格定位这个方面。”

“有功利心唱不好阿卡贝拉”

但即使在阿卡贝拉有一定基础的地方,阿卡贝拉的“难”也是一道门槛。

“其实随便找几个人教上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首歌了。” 赖文升告诉早报记者,阿卡贝拉的难点取决于“想玩到什么程度”,“如果要更专业的话,除了要练习音准、节奏、声线融合这些基本的之外,还要考虑情感表达、模仿各种音效等等,要跨越的难点很多,但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阿卡贝拉发展较早的香港,能坚持下来的团也并不多。香港的舞台音响设计师金刚告诉记者,阿卡贝拉的和声乐谱需要有编谱能力的人去编写,对音响和个人音乐能力也是极大考验,“所以很多团只是组起来,唱一年或半年,举办一场音乐会就散掉了。甚至有些都还没到组团这一步。”

“阿卡主义”和“理想人声”还都只是起步一年多的年轻团队,在比赛中都没有获奖。而在Vocal Asia理事长陈凤文看来,在阿卡贝拉中,比赛是最不重要的部分。

“阿卡贝拉很需要配合,好的职业团很多都是经过几十年的配合才能有现在的默契程度,有功利心是唱不好的。比如这次的古巴天团Vocal Sampling,建团已经27年,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从学校开始就喜欢,就开始唱,最后有一天发现达到了职业团的水平。”

基于这样的理解,Vocal Asia对阿卡贝拉一直持公益的推广态度。

今年音乐节新增了为中学生举办的“台东杯阿卡贝拉大赛”,十几支中学生队伍参加了比赛。说是比赛,其实更像是一场“成果展示”,去年Vocal Asia和台湾善耕365基金会合作,“认养”了全台四十所高中以及大学的阿卡贝拉课程,派老师去各学校教授阿卡贝拉,帮助学校组成阿卡贝拉团。

推广计划主持人张浩坤则强调“音乐不是目的,而是方式”,“我们以音乐为工具,希望经由音乐计划孩子们可以学到自信。用阿卡贝拉这种形式,只是因为大家刚好都是音乐人,都喜欢唱歌。如果我们是体育人,也许就会用篮球足球的方式去推广。”

新北市新庄高中阿卡贝拉团的李心瑜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来自各地的阿卡贝拉团,听到不同的演唱方式,大家一起交朋友,才是阿卡贝拉最有趣的部分。而他们都表示,即使毕业,也会想要继续把阿卡贝拉唱下去。

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傅晓对台湾学校阿卡贝拉的推广情况印象尤深,他们也在尝试通过学校去推广阿卡贝拉,邀请了一批老师来培训,希望埋下影响学生的“种子”,“现在位育中学可以算是以阿卡贝拉团为特色的学校。”

陈凤文起初只是想成立一个合唱团,却偶然发现了阿卡贝拉并开始举办音乐节。她说自己起初只是想办两年活动“让大家聚在一起”,却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有如此多人喜欢阿卡贝拉,愿意一起去推广它,于是就一届一届,办到停不下来。

而喜欢阿卡贝拉的团员们也不想停下来。“当然想要一直唱下去。” “理想人声”团长赖文升表示要向建团34年、曾获格莱美等音乐大奖的瑞典阿卡贝拉团The Real Goup看齐,“唱到头发都白了,那种感觉应该会很棒!”

录入编辑: 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