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村戏》雕琢细节坚守质感 导演郑大圣揭背后秘密

2017-07-19 15:53:02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中新网杭州7月19日电(李佳赟 胡小丽)为了寻到理想中的民间艺人出演《村戏》,他辗转九个县;为了让花生叶足够生动,他请当地农民实打实花半年时间种了九亩花生;为了复原当时的文化气息,他请当地长辈写大字标语,重画旧像;为了影片中展现的短短几秒钟的民兵姿势,他请来教官以新兵达标要求训练了演员整整一周……

他是导演郑大圣。多年来,他一直远离商业、争议与话题,只一心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他执导的《王勃之死》、《古玩》、《天津闲人》等多部影片屡获嘉奖,而此次的新作《村戏》题材同样立足于历史,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前夜试映时,便收获了诸多影迷的盛赞,影片中呈现的细腻质感,更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

《村戏》讲述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方农民“唱戏”与“分地”的故事,该片筹备、拍摄加制作前后历时3年。为让影片呈现足够真实的历史感以及文化气息,郑大圣在拍摄前就作了一个设想:“这部电影的元素一定要‘三合一’:当地人,当地语,当地景。”

图为:电影《村戏》剧照。资料图 摄

据悉,《村戏》拍摄的主场景在太行山腹地井陉县梁家村,由于通往山外的路至今不便,该村的面貌显得相对较为古老,甚至还保留些许明清构筑的遗迹,这也符合导演郑大圣对“当地景”的部分设想。

虽然井陉县保留了部分历史面貌,但对于影片而言还远远不够,所以需要适当“造景”。

比如,在影片中石墙上出现的大字标语就并非看起来那般简单。“我们做了三层,第一层刷了繁体字,不是要用,而是为了铲掉,铲掉后会留下坑坑洼洼的印迹、字的偏旁部首等,接着再上一层70年代的标语,去掉,最后才覆盖一层80年代的标语并做旧。”郑大圣透露。

一些旧像,由于美术组画得太好看,郑大圣觉得不符合事实,便请了村里一位曾经画过板报以及写过标语的大爷重新返工。“一定要用当时的代表性图案。”这是郑大圣反复强调的,就连影片中奎疯子的民兵军姿、持枪姿势等,都被要求“做旧”到和当时一样。“因为和40年前比,现在有很多姿态都已经不一样了。”郑大圣说。

图为:电影《村戏》剧照。资料图 摄

除此之外,郑大圣更是把这份执着用在了主题场景“九亩半”花生地上。他没有选择用特效做出绿色的花生叶,而是请了当地七位大爷种了九亩花生。在种植之前,光是寻找合适的九亩地就花了郑大圣整整两周半的时间。

“地势要好,视野开阔,又得离公路近便于运输器材装备,周边还不能有穿帮的东西。”郑大圣和美术指导就按照这个标准去找,只是每天都沮丧地打道回府。他心里明白,要同时满足如此多的条件,并非易事,但他早就打定主意,“找不到,就一直找下去。”

直到他们在山谷拐弯处偶遇两只低空掠过的喜鹊,事情才迎来了转机。“跟着喜鹊,再穿过一条羊肠小道后,美术指导发现了一片四周被山包围的庄稼地,而且是有层次的梯田,当中立一棵野生野长的大柿子树,怎么拍都合适。”郑大圣为此一直感激两只喜鹊的“引路”。

找地不容易,而种植九亩花生地更是个体力加技术活。从2015年冬季到2016年夏季,近半年时间,郑大圣都在琢磨怎么让花生叶快点儿长出来。

“太行山的冬季太冷,为了控制摄制周期我们必须提前一个季度下种,担心长不出来。”在第二次筹备期间,郑大圣和制片人每天都会下地观察花生的生长情况,还请教了一位当地农科站的专家指导施肥、浇灌和除草的节奏,并运用地膜技术,将花生的生长周期提前了整整一个季度。

图为:电影《村戏》全体演员。片方提供 摄

《村戏》中的主要戏份均发生在冬季,夏季的场景所占极少,但郑大圣没有在任何一个细节上掉以轻心,他希望呈现给观众的镜头都是生动活泼的。“花生叶有正面和背面,当山风掠过,每一片叶子的拂动幅度及反光都会不一样。”在他看来随机、偶然的才是真正生动的。

在找演员上,郑大圣也一样毫不退让。他称自己一开始就没往惯常的电影演员那儿去靠,而是想找一批出生于当地乡村、在基层演出的民间艺人,“他们必须对乡村生活熟悉,懂戏曲,要接地气。”

为此,他辗转河北省近九个县寻找理想中的剧团,直到遇上了井陉路德晋剧团,一个民营的山西梆子戏班子。“能找到他们真是这部戏最大的运气,天赐的一整台好演员。”据郑大圣介绍,这批演员多才多艺,行当齐全,更重要的是电影中需要的主配角人格都能从中找到,且他们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乡村生活质地与气息,这恰好都是郑大圣最想要的。

这一整台演员常年巡演在太行山麓的村镇间,在影片拍摄的每个村庄里都有他们的亲戚朋友,“人跟人、人跟景,全无障碍、毫无缝隙地合成一个整体。”在郑大圣看来,这就等于是在自家炕上演自家的事儿,家常就是戏了。“没有这批演员,这个片子无法成立。”他坦言道。

演员、场景、细节,郑大圣对这些有一种近乎苛刻的追求。在被问及为何要耗费如此心力去达成心中的标准时,他说:“虽然观众未必会辨认,也不需要观众那么仔细地去辨认,但是我相信影片会弥漫出一种气息和质地,这是观众能感受得到的。”(完)

关键词:郑大圣村戏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