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在纽约吸引35万人观展后,“秦汉文明”国博开展

2017-09-20 08:41:05    雅昌艺术网  参与评论()人

集结了全国33家博物馆的300件精品文物,一级文物约占45%,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3个月之后归来。重要展品包括人们熟知的长信宫灯、金缕玉衣、兵马俑、“皇后之玺”玉印、纸地图、“滇王之印”金印、青铜方斗、“中国大宁”鎏金青铜镜、玉熊、云纹玉高足杯、彩绘多枝陶灯、“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

以上简单的几句介绍,就决定了此次展览的重要性。2017年9月17日上午11:00整,以“秦汉文明”为主题的文物展从开展之时起就开始发布限流措施:考虑到本次展览参展文物极为珍贵,为确保文物安全和展厅内良好的参观秩序,每天将按不同时段(上/下午)安排发放3000张门票(免费),观众需要在“秦汉文明”展厅入口处领票入场,每人每天限领一张。

展览到底有多重量级,首先由展品说了算,首先来几件明星文物一睹风采:

展览入口之处的序厅首先展出了一组秦始皇兵马俑,象征秦国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展览由此开序幕,引导观众进入展览,遨游秦汉时代。

陶跪射俑秦1977年出土秦始皇兵马俑2号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藏

此重装步兵俑出土于2好坑弩兵方阵的中新。跪射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同事目标小,是防守和设伏时比较理想的姿势。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陶立射武士俑秦1974年出土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藏

立射俑为秦朝的文物。立射俑是站立射箭姿势的轻装步兵俑。立射武士俑反映了秦代远程部队弓弩兵的作战方式,与跪射武士俑相配合,生动描绘了远射作战的情况。

陶马秦1974年出土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藏

陶铠甲武士俑秦1978年出土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藏

长信宫灯,这或许是此次国博年度大展中的最明星文物,展览开展当天上午,此宫灯前就立即挤满了观众

长信宫灯西汉1968年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该宫灯还有“长信”字样,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

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出土时,长信宫灯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侍女头部、灯盘、灯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后经专家们的修复才得以回复原本的容貌。铜灯灯体的一些部位,有九处刻有铭文,共计65个字。由铭文可以得知,该灯曾经几次易主,最后由窦绾所有。

开展之后,长信宫灯立即被观众围观

如何解读秦汉持续400多年深厚而灿烂的文明?可以说展览的每一件文物都具有代表性。此次“秦汉文明”展览的执行策展人单月英告诉雅昌艺术网:就像序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象征着秦统一中国,也像展览第一部分的伊始展示的几件瓦当,看似不起眼的建筑构件,摆在了最前面,却是对整个展览的支撑。西方所谓帝国的建立,之于我们来说是王朝的统一,出现了皇帝和皇权,而皇权体现在哪里?当然首先要体现在建筑之上,有建筑意味着有了皇权,接下来才会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全国政令,才能把秦朝付诸实施。

几枚小小的印章同样极为重要,包括“皇后之玺”和“滇王之印”是为了向大众展示秦汉对后代的影响,来呈现最高统治者的玉玺象征着什么。就如,皇帝最开始用的是三玺,到了西汉晚期就变成六玺,皇帝三玺、天子三玺,再到后期就是皇帝、天子合并形成六玺,而这六玺则为后世王朝一直承袭,直到比较晚的时候又增加了两玺变成八玺印,所以秦汉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奠基性的。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秦汉不分开,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中国传统社会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且是不同朝代延续的过程,例如秦朝灭亡了,汉朝的建立并非把秦朝所有政治经济体系打破,而是沿着秦朝的体系在往下走,所谓秦汉不能分开,也就是这个原因。”单月英谈及。

金缕玉衣西汉1968年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这一件金缕玉衣跟长信宫灯一样,主人也是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玉衣由2160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700克。分为头部、上衣、裤、手套和鞋五个部分,每部分又由若干彼此分离的部件构成。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西汉时,金缕玉衣的使用还未形成严格规定,东汉时则开始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金缕,诸侯、贵人则用银缕。曹魏时期,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推出历史舞台。

金缕玉衣展览现场

“皇后之玺”玉印西汉1968年陕西省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想必看过电视、了解历史的观众都对刘邦皇后吕后记忆犹新,史评吕后:与刘邦共定天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吕雉的一生可谓石破天惊的传奇。此皇后之玺则是吕后的玺印,据《汉官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如今看来,当年死在此印上的人应该是不计其数的。

“皇后之玺”玉印展示现场

了解完几件明星展品之后,我们再来正式了解展览的前因后果和秦汉文明为何闻名天下:

今年4月3日到7月16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了《秦汉文明》特展,该展览是2017年全美国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展出了160多件文物精品,3个月期间吸引了35万人次观众。大都会展览结束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展览在原来基础上进行重新策划与布置,根据中国观众的需求增加展品,最终推出博物馆的年度大展——秦汉文明。

此次展览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于2017年9月17日至11月3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7展厅展出。从全国33家文博机构精选出170件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秦汉时期的重要考古成果,通过对文物的深入解读和相关拓展内容的展示,全面展现秦汉时期中国的辉煌发展。

国家博物馆年度大展秦汉文明新闻发布会现场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以赫赫雄师统一中国,创立“皇帝”称号,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恢弘序幕。秦朝创建文官体系,推行郡县制度,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以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汉朝继承了秦朝创立的各项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对外交流等领域都有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同时,汉朝在文化上逐渐摆脱战国至秦时期文化的影响,在武帝时期完成蜕变,形成自身独特的面貌和丰富的内涵。

经过四个多世纪的经营与沉淀,秦汉时期的中国创造了厚重的多元文明,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均居当时世界前列,秦汉王朝所建立的政治、经济与思想体系不但为后世历代王朝所取法借鉴,也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所有这些使秦汉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开创、变革与奠基时期,也成就其中国王朝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美誉。这次展览是围绕秦汉时期“开创”“变革”“奠基”“繁荣”“多元”“开放”“厚重”的时代特点精心策划的一场原创大展。

展览现场,国家博物馆还打印出秦朝时期以咸阳为中心,修的主要交通要道

虽然整个展览只用了一个展厅,但却是博物馆精品的大汇集,包括序厅、文治武功、长乐未央、事死如生、多元文化、丝路交通及尾声七个部分,五大主题单元构成。序厅部分就是以上介绍过的五件秦陵兵马俑。

展览第一部分文治武功

展览第一部分:文治武功,介绍秦汉时期集权的建立,吕后之印就展出于这一部分。

通过建筑砖瓦、秦诏文物、钱币、印章、封泥、兵器、汉兵马俑、熹平石经、《仪礼》木简等数十件文物展品,辅以文字图表等内容,围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边疆地区的开拓,阐释秦汉王朝对国家的经营与管理,重点突出秦皇汉武开创性的丰功伟绩及为后世中国王朝历史奠定的坚实基础。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皇帝”之号,自称“始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创建由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组成的复杂官僚体系,颁布“书同文”“车同轨”等法令,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直道、驰道及放射状分支道路将王朝全境联系起来。汉王朝承袭秦制,以郡国并行制代替郡县制,尤其是在武帝统治时期,为巩固统一国家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创新与改革:通过颁布“推恩令”“左官律”和“附益法”彻底解决诸侯王国问题,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实行察举制度选任官员,完善文官制度和官僚体系;改革货币政策,取消郡国铸钱权,行五铢钱币,建立稳定的货币制度;实施盐铁官营、均输法与平准法等新财政政策,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采纳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北征匈奴,凿空西域。经过前后多代的经营,汉王朝建立起坚实的皇朝体制,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达到鼎盛。

第一部分首先展出了象征着皇权的瓦当

陶夔纹大瓦当秦1993年陕西省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左:陶动物纹瓦当秦1993年陕西省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右:陶连珠纹瓦当秦1993年陕西省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滇王之印”金印西汉1956年云南省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下令滇王代代相传,不能用以随葬。在国博的介绍中谈及,此印制作不精,字体亦不够严谨,可能是用意随葬的仿制品。

青铜诏铁权秦1983年甘肃省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这是天平上使用的砝码,是秦代统一全国度量衡法令得以实施的直接证物。

青铜方斗新朝史建国元年(公元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公元8-23年,王莽代汉称帝,为统一度量衡,命刘歆制作大批标准量器颁行天下,此方斗即其中之一。

“熹平石经” 残石东汉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被称作是“一体石经”,原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其集汉隶之大成,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深远。

青铜马及牵马俑东汉1990年四川省出土绵阳博物馆藏

青铜马高135厘米,中空,壁很薄,仅2-4毫米,由头、颈、腰、臂、尾、四肢九部分分别铸造,拼接后用铆钉固定而成,是我国现存最高的汉代青铜马。

展览的第二部分:长乐未央,主要展现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长信宫灯就是这一单元的代表展品。

通过对画像砖、漆器及动物俑等文物的展示,阐释在秦朝废墟中创立的西汉王朝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经济逐渐恢复,农业和手工业在文帝和景帝时均得到较大发展,仓廪充实,人民安居乐业,出现“文景之治”,其国力在武帝时期达到全盛,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富强的国度之一。

考古出土的大量汉代文物内涵丰富、工艺精湛,其中既有豪华的楼宇院落,也有肥硕的牲畜家禽、琳琅满目的灯具、熏炉、炊器、酒器以及各种男女偶俑,足以为例证。通过各种乐舞陶俑、日用器具、家居设施、编钟、娱乐物品等,使观众仿佛通过时光隧道,穿越回那个沸腾而喧嚣的时代,体验汉代王公贵族灯光摇曳、熏香袅袅、珍馐满案、美酒飘香的奢华生活,领略大汉王朝的富强、物质的充裕、市场的活跃和文化的发达。

汉代画像砖

制盐画像砖东汉民国时期四川省出土四川博物院藏

此画像砖是汉代四川盐场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制盐的全部过程。煮盐是汉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盐业也是汉政府三大重要赋税收入之一。汉代制盐业颇为发达。

豹纹漆扁壶西汉湖北省出土荆州市博物馆藏

陶庖厨俑汉四川省出土成都博物馆藏

汉代人们你死后可以在阴间继续过生前的美好生活,除了把现世的所有器具随葬外,还制作了大量的奴婢师从随葬,希望在阴间继续享受侍奉。这件庖厨俑就是为墓主人准备膳食的家务奴仆,案面上摆放着猪头、狗头、带蹄牛腿、鱼肉等食物,生动地再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

带圈陶屋西汉1971年广西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两汉时期,猪肉不仅是当时主要肉食来源,也是祭祀活动中的祭品。汉代的养猪风气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猪的选育和饲养管理技术达到新的水平。养猪业和农业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鎏金青铜锺西汉2003年陕西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考古出土实物显示,汉代形制相同的这种盛酒器有的自铭为“壶”,有的自铭为“锺”,锺和壶应该是同一类型的器物。

鎏金青铜犀牛及驯犀俑西汉2010年江苏省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犀牛以写实手法表现,为西汉时期生活与云贵两广地区与东南亚区域的苏门答腊犀的形象。西汉时期,犀牛是皇家和诸侯驯养的动物。

第三部分:事死如生,主要讲述秦汉时期人们如何看待死亡,金缕玉衣是这一单元的代表文物。

主要展示满城窦绾墓出土的金缕玉衣、鎏金镶玉青铜枕、玉九窍塞、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兵马俑和彩绘陶家畜、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等文物,诠释汉代人对死后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待死者的“事死如事生”之态度。

正是这种态度孕育了汉代的厚葬之风,人们不仅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随葬品方面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凡是生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等,均纳入墓中。而且制作大量的人俑随葬,可以在死后世界继续保卫或侍奉自己。尤其是王侯贵族对永生不朽的追求,导致了丧葬用玉的高度发达,由玉棺、玉衣、玉套、玉面罩、玉枕、敛尸玉璧、玉握和玉塞等组成的丧葬用玉便成为汉代统治阶层最具特色的丧葬习俗,贯穿两汉四百余年的时间。汉代特色鲜明而又内涵丰富的丧葬文化也是秦汉文明厚重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鼎西汉2015年江西海昏侯墓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汉代鼎的实用功能增加,祭祀礼仪功能明显减弱,但王侯规则还会通过用鼎数量来标识身份。海昏侯墓共出土9件青铜鼎,从形制、装饰纹样来看,并不属于成套的鼎。海昏侯墓主人刘贺是汉武帝之孙,在位27天被废。

青铜染炉西汉2015年江西省海昏侯墓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染炉是汉代上层贵族阶层流行的一种饮食器具,其功用类似今天的分食小火锅,海昏侯墓出土的这套染炉由耳杯、炭炉和底盘3部分组成,制作精致,非常讲究。

陶绕襟衣舞俑西汉1989-1990年江苏省出土徐州博物馆藏

舞俑身体呈S形,两只长袖随着舞步的变化而一前一后甩,汉代流行长袖楚舞,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舞蹈艺术。汉代墓葬中的长袖舞人形象很常见,既有陶舞人俑,又有玉舞人。这种姿势的舞俑在国内其他地区尚未发现。

鎏金银青铜盘龙纹壶西汉1969年河北省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据壶底的铭文可以得知,这是盛酒的容器,原属楚国,后背朝廷没收并转赐给中山王。这壶巧妙的利用了金银的色差,将构图的复杂和色调的平衡结合的异常完美,展现了西汉登峰造极的青铜装饰工艺水平。

错金青铜勾连云纹钫西汉1964年陕西省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这件盛酒器应该是西汉时期皇家用品,纹饰构思巧妙,设计精心,布局匀称,是一件精美的试用器。

“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东汉1983年四川省广汉出土四川省广汉市文物管理所藏

摇钱树流行于东汉初期至蜀汉晚期,分布地域以今天四川为中心,树上装饰方孔铜钱、西王母、仙人、佛像、朱雀、辟邪以及各种瑞兽和奇花异草,具有不同的宗教文化内涵,例如祈求长生富贵、升天成仙、丰产社祭和原始树崇拜等。

第四部分:多元文化,展示秦汉时期中国的许多文化知识与科学发明都居于当时世界前列。

通过青瓷、青铜工艺制品、铸铁制品、造纸、造船技术、医疗、天文计时方面的文物和边疆各族的特色文物让广大观众领略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的文化软实力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使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太阳黑子和新星的最早记录、《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的问世以及张衡测量地震方位仪器地动仪的发明,均显示了当时中国在天文、算学、地震学等领域的重大贡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影响以及针灸麻醉技术的应用,说明中医学的基本体系已经建立,并在病理研究、诊治、针灸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冶炼钢铁技术的发展、纺织技术的革新、瓷器的烧造和船尾舵的发明等,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在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西域文化、滇文化、百越文化、匈奴文化等边疆文化在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们与汉文化共同构成秦汉时期多元的灿烂文明。

九头人面兽画像石东汉山东省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画像石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九头人面兽、龙和两条翼龙拉的仙车;第二层是虎、熊、鹿、兔、鹿车。目前学界对画面中的九头人面兽的称谓孙在分歧。九头人面兽是虎氏族的一支,从属于西王母部落,在神话中为替西王母守门。也有专家认为,九头人面兽代表升仙工具,可能是骑之可以登仙的神,实质上是求仙者乘龙舟登仙在汉画中的变异表现形态。

彩绘画像石墓门东汉1996年陕西省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这是墓门构件,砂岩上有浅浮雕,并以黑、红彩绘。这套墓门画像石的绘画内容既有汉代流行的神话传说,又有现实生活场景,反应了上天、人间和冥间的理想状态,表现了汉代世俗沈国及思想感情等多方面的内容,也明显融入了草原人骑马涉猎的生活元素,是汉匈文化融合的食物证明。

青铜凤灯西汉1971年广西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灯作为凤鸟的形状,设计构思巧妙,不仅造型优美,又可以防止污浊的烟污染空气,能够保持室内清洁。

青铜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西汉1956年云南省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这一器物的盖子正中是一位鎏金骑马武士,其形象显示出武士身份在滇国相当显赫,沿着盖四周有4头大角牛,表明滇国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牛在滇国也是财富的象征,因此成为滇文化最常见的表现题材。

青铜骑兽人物博山炉西汉1968年河北省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博山炉是专指仙山造型的熏炉,是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发展的熏香文化和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升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云纹玉高足杯秦1976年陕西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以玉作杯,始于战国,战国玉杯造型只有一种耳杯,也没有出土过此类的玉高足杯。汉墓中开始有一定数量的出土,有学者认为这类高足玉杯是饮酒器具。也有学者认为是与神仙思想有关的特殊器物,目的是追求长生。

第五部分丝路交通,阐释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为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新纪元,由先前自发的临近地区之间的自然传布转变为在中原王朝经营下的自觉交流,形成了后人所称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被称作“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以长安和罗马作为两端。

当时与汉朝遣使通好的国家除了周边诸国外,还有遥远的条支(今伊拉克)和大秦(罗马)。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即已成形,汉政府积极开展与域外的海路交流,在徐闻、合浦等港口发舶远洋,通使互贸。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将秦汉王朝与域外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漆器、铜镜等源源不断向外输出,域外的珍奇物品也陆续输入中国,使异域文化逐渐融入汉文化中,有力地促进了秦汉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充分显示了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开放和包容的胸怀。

本单元选取20余件展品,既有域外舶来品,也有融合异域文化因素的中国制品,它们共同见证了秦汉时期中国与域外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也是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有力证明。

嵌料鎏金青铜神兽形饰秦1972年陕西省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神兽鹰首瘦身,眼睛和冠上镶嵌玻璃和绿松石,可能属于皇家火高级官员举行某种仪式或出行时的仪仗器具的附件,关于其用途并无准确定论。

鎏金青铜座银盒西汉2010年江苏省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此类银器应当是舶来品,很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波斯或罗马地区输入的,考古出土资料表明,汉朝工匠对输入的银盒进行了加工改造,以适合汉朝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鎏金青铜当卢西汉1999年山东省出土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

当卢是马具的一种,系在马额中央作为装饰之用。这一当卢呈叶形,上面的兽形来源于阿尔泰地区的巴泽雷克文化,体现了中国工匠对欧亚草原动物纹样的吸收与借鉴。西汉时期,这类神兽纹样广泛传布,多备用于装饰马具、薰炉、漆盒等。

八龙纹嵌宝石金带扣汉1975年新疆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带扣表现的是一条大龙和七条小龙在流水中翻腾跳跃,充满动感。这种带扣是草原民族传统的腰带带头,龙纹装饰则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的特色,因此这件带扣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中镶嵌的绿松石和宝石又是舶来品,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极好证物。

“邪相刘”石柱东汉1896年山东省出土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刘汉造石狮东汉山东博物馆藏

刘汉造石狮东汉山东博物馆藏

东汉时期,柿子这种来自西域的动物并不多见,还只是饲养于皇家后院供玩赏之物。石狮子上有刻“洛阳中东门外刘汉所作狮子一双”,石匠刘汉应该很难见到真的狮子形象,而应该是石雕工匠之间口口相传或者坊间所用的图像粉本。体现了汉代对外文化交流及当时各个区域之间石雕技艺、风格特征之间相互影响。

“尾声”部分特别展出“中国大宁”鎏金青铜镜,以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结束展览。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