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武侠文化断代之危?藤萍等作家有望扛起新一代大旗

2017-12-04 09:01:16    凤凰文化  参与评论()人

70后、80后大都有武侠情结。这一时期,他们受以金庸、古龙和梁羽生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作家的影响。大家张口闭口华山论剑、小李飞刀、独孤求败、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全都是武侠符号。《射雕英雄传》、《小李飞刀》、《七剑下天山》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出版之后被拍成影视剧。

如今几十年时间过去了,这股武侠文化依旧热度不减,影视剧也接连被翻拍,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站在民国武侠小说肩膀 新武侠三大宗师各领风骚

回顾武侠小说的历史,从小说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看,中国武侠到了民国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以平江不肖生在1922年开始连载的作品《江湖奇侠传》为代表,他可以说是民国武侠小说的奠基人。

同期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姚民哀的《响马传》等也有不小的影响。在这之后环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更是当时武侠的巅峰之作。

到了五六十年代,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新武侠代表在民国武侠小说的基础上对传统武侠在形式和观念上进行了创新:在文字表现和故事包装上,开始了从传奇到话本,从清官公案到江湖情仇的改变。于是有了金庸用白话章回体写令狐冲的独立人格,古龙用散文诗体裁写陆小凤的潇洒人生……

从后续的影响来看,很显然新武侠早已经站在了民国武侠小说的肩膀上,古、金、梁也收获了各自的名声和荣誉,并成为“新武侠三大宗师”。

然而,另一个尴尬的现状是,自2000年之后影视剧拍来拍去都是“炒冷饭”,离不开这些经典作品,鲜有新的武侠作品问世,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真的将武侠都写尽了嘛?

武侠文化不会断代 藤萍等新一代有望扛起大旗

究其原因,在于如今的小说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包括都市、穿越、架空、重生等多种题材的小说早已成为了主流,而网络小说的受众也更加年轻化,他们更热衷于更为现代的小说题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武侠小说的阅读受众和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网文作者们也为了迎合受众,也在刻意回避武侠小说的题材,这就加速了武侠小说的“没落”印象。

正因为此,才有人发出“武侠文化断代”的叹息,痛惜武侠小说的没落。

实则不然,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尽管武侠小说的受众变得更为垂直,人群被稀释,但这个市场并不会萎缩到无人重视,即便是新一代,仍然有许多人喜欢武侠文学里营造的那种梦和意境,喜欢在武侠世界中表现的那种快意恩仇;另一方面,这些受众的粘性也更强,一旦出现好的武侠作品,其被追捧和商业延展的空间也会更大。

此外,新一代的武侠小说作者也开始将武侠小说进行与时俱进的微创新,打造出武侠+仙道、武侠+言情等泛武侠作品。

以最近在火星小说IP大会上被重点推荐的作者藤萍为例,其就是一名新时代的武侠言情小说作家。2000年以《锁檀经》出道,相继出版《吉祥纹莲花楼》、《九功舞》、《紫极舞》等经典作品,收获了一大批读者,奠定了其在武侠言情小说领域的地位,被称为“侠情天后”。

(图左为火星小说和中汇影视创始人、前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图右为知名作家藤萍)

因此,武侠文化根本不存在什么断代之危,只是在文字形式和故事包装上发生了改变,正如新武侠脱胎于民国武侠一样,新时代的武侠文化或将通过藤萍这类在新武侠基础上做创新的作家来扛起大旗。

看来武侠小说所承载的江湖恩怨、英雄儿女从未走远,它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延续下去。

关键词:武侠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