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要捧杀毕赣(2)

2019-01-02 11:22:15  曾于里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因此,《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叙事顺序,有顺叙,有倒叙,也有插叙,它的整个时间轴是参差错落的,一会儿是当下一会儿是过去,回忆与现实交互错置,观众得从罗纮武的外貌变化(比如头发的颜色)来进行辨别。其他悬疑类型片,会有清晰的目标、早就预设好的准确节奏,一切都循规蹈矩不会跑偏,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固定机位、特写、长镜头,大量的呓语、意象和符号,让电影的节奏慢下来,悬疑也因晦涩、暧昧和模糊,而愈发悬疑。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要捧杀毕赣

毕赣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段尚有迹可循,罗纮武与万绮雯的相识、相爱、相离线索不至于让观众堕入迷雾;那么大约在剧情进展到70分钟左右的时候,罗纮武来到荡麦寻找万绮雯,在一家电影院坐下,掏出3D眼镜戴上,罗纮武入睡进入一段漫长的梦境,影片的后半段开始——这是一个3D技术拍摄的一个小时的长镜头,但这段梦境就真的是梦境,缺乏由来、逻辑不清,不少观众也开始迷失方向。这是电影评价两极分化的最大来源,有人称赞为“导演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胆大心细地完成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梦。他极为浪漫地告诉大家,有些电影只能在电影院看”,也有人严厉批评“如果通过镜头长短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导演能否载入史册的标准,我们家门口的监控录像可以拿奥斯卡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要捧杀毕赣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照

这段长镜头是否必须?很显然,毕赣是想以长镜头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梦境,他想在电影里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再造,“从这到那需要三分钟,电影里就得拍够三分钟”,叙事时间和物理时间的重叠,给观众“观看上的实时时间感”,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将他们真切地带入梦境。诚如俗语所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罗纮武通过白日梦表达他对未出生的孩子(梦境中的孩子)、对母亲(梦境中张艾嘉饰演的角色)、对爱人(万绮雯)的爱和思念,梦中的重逢是现实缺憾的一种偿还。也由此影片前后段落的情感逻辑实现了对接,前半程是失去,后半程是找回,前半程是在回忆中沦陷,后半程是在梦境中和解并挣脱而出。

令我对电影感到些许困惑的,不是反类型、反叙事,不是长镜头的形式和长度,而在于毕赣对影像形式的过度执迷,是否导向了过犹不及和本末倒置?《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形式与《路边野餐》一脉相承,毕赣没什么明显进步,5000万的大投资,只不过是让电影的阵容更强大,让镜头更华丽更美,但这也让《地球最后的夜晚》失去了《路边野餐》20万成本所带来的那种充满野生元气的粗粝感。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要捧杀毕赣

《路边野餐》剧照

关键词: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