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读这部著作,不难发现作者兼译者的英文造诣与她在戏剧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相得益彰。《尚书》《礼记》等先秦时期的经典,之前虽有理雅各等人的英译,但这些西方译者均不是戏剧专家,他们在翻译这些中国古代典籍时并没有注意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思想,而费春放以“戏剧”为线,通过翻译相关篇章呈现出中国表演艺术理论发展的完整脉络。例如,开篇即注释说明集音乐、诗歌、舞蹈于一体的“乐”的概念和多重内涵,墨子与荀子关于“乐”的截然相反的思想便不难理解了。墨子“非乐”(Condemnation of Music),反对统治阶层的荒淫享乐:
“今王公大人,惟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之也”(the rulers and nobles will have their Music,though theirenjoymentinterferes somuchwith the people's efforts to produce food and clothing)。
而荀子则针锋相对,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Music(yue)is joy(le),which is human lyan demotionally indispensable]。
译文明白晓畅,还经常使用对称句式贴近原文风格。费春放的译介以“信达雅”的风格克服了古文的晦涩难懂,由是,中国的戏剧理论进入了西方的学术视野,填补了世界戏剧理论史的空白。此外,由于中国古代的戏剧理论往往是出现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和美学思想阐述中,因此,《中国戏剧理论:从孔子到当代》一书在欧美大学不仅是戏剧专业的教材,而且也被音乐等其他艺术史专业所采用。
凭借学者加译者的优势,费春放还实现了戏剧学术翻译的另一个突破:主持将美国最受欢迎的戏剧教材《戏剧》(Theater)一书译为中文。费春放带领她的团队,于2006年将《戏剧》教程简明版的译本完成付梓,这是国内第一本综合性戏剧普及教材。该书完整版的译本——684页的《这就是戏剧》也于202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说,费春放的翻译,实现了中国戏剧在学术界走出去,同时也将西方当代的戏剧学术成果引进来。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漕港河的水,给了上海朱家角大家闺秀的灵气和智慧,与乌镇、周庄、同里相比,朱家角用“海派古镇”形容再恰当不过。作为勾连八方的航运码头,朱家角自古繁华富庶,迎送八方来客,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情怀。海派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开放吸收、博采众长的博大胸怀。如今,在岁月湍流不息的河岸,朱家角静静伫立着,给整座上海城保留了可以回头的理由。
说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你会想到谁?是奉命“凿空”西域的张骞?是一心求法的玄奘?还是那个平民行者,徐霞客?如下文所说,徐霞客与玄奘、张骞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没有奉谁的命令而出发,没人护送、自筹旅资,以一名‘老布衣’平头百姓的身份,靠着一根拐杖、一双旧鞋,完成了行走的壮举。”
七夕也称作“女儿节”,自有一种婉约、浪漫的气质。除了源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不只“有情”,还有乞巧、晒书,女拜织女、男拜魁星等充满期待的祈愿仪式。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七夕”既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又饱含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国节日寄托先人期盼与愿景,极富文化和浪漫主义色彩,衍生了一系列诗词歌赋、千古佳句,而其中尤以七夕节为甚,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国风之美吧——
七夕被誉为“中国的爱情节”,在漫长的发展传承中,七夕的内涵一直在不断变化。通过书本,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节日。
仙居,是一个全国有名的旅游大县。许多到过仙居旅游的人,对于神仙居、景星岩、永安溪、淡竹等地方,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可是问及安岭,则一脸茫然。
雪夜中的森林格外黑暗,万物像在墓地中安寝,能够听见的只有被雪压断的树枝偶尔发出的“咔嚓”声。时针指向凌晨4点整,三颗信号弹毫无征兆地尖叫着划破混沌夜色,时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