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郭老曹”剧院之称的北京人艺,经典代表作不仅有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也有郭沫若的《蔡文姬》这种带有浓郁浪漫诗意和戏曲艺术风格的历史剧。今年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久违的《蔡文姬》以院庆纪念版的形式被再次搬上首都剧场的舞台。4月19日至5月3日的12场演出,几分钟之内就售罄,再次证明了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让人深有感触的是,这部代表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以及几代艺术家进行“中国话剧民族化”探索实践成功的大戏,历经岁月打磨,不见光芒褪色,反倒更具独特味道。
●新老演员重组阵容
1959年春,郭沫若用七天时间写就了五幕历史大戏《蔡文姬》。他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文姬归汉”的故事当中,并直言“蔡文姬就是我!”当时正在进行话剧民族化探索实验的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拿到剧本后,成功地将戏曲美学精神和创作手法“化”在其中,创造出了一台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让郭沫若盛赞道:“你在我这些盖茅草房的材料的基础上,盖起了一座艺术殿堂!”
从当年朱琳、刁光覃、蓝天野、苏民、童超等人艺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演绎,到2001年苏民导演复排该剧,由徐帆、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张志忠等主演;再到2011年苏民、唐烨联合执导,于明加、濮存昕、闫巍、邹健、刘辉等演员又组成新的阵容,六十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传承,让“文姬归汉”的历史故事成为几代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舞台记忆。宽袍大袖的古装造型,半文半白的诗意台词,也让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不仅有接地气儿的京腔京韵,也有充满书卷气息和民族传统的艺术风韵。
居家隔离,喂饱自己的终极,就是炒饭。无论窗外的岁月多静好,躺平的日子多无聊,一锅热气腾腾的炒饭,就能让你瞬间醒脑,抚平褶皱不堪的心房,盼着胜利解封那一天终将来到。炒饭,就是这么自由奔放,铁火与大米的激烈碰撞,能唤醒沉寂的味蕾,复杂而玄妙。
时间计量的精确程度和时间价值感的强弱,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历史大潮的推动下,以计时器的更新和时制的变革为表征,近代中国的时间计量和时间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惜字如金的古人,最讲究遣词造句。除了“霡霂”“滂霈”“雴霫”,古人还会使用哪些词有文化地表达天气呢?
在遥远的东晋,也有这样一位处在生存高压下的诗人。他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杀戮,他的几位上司,不那么优秀。甚至,他还被要求卑微地向郡里派来的业绩考核小组长献媚。酒过三巡的他,每每想到这个疯狂的世界,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不断在他耳畔回响:荒谬,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在那个人人勾心斗角,都在企图创立自己一番功业的乱世时,他化身成了摆烂界的扛把子,靠着一手种田,竟引得后世文人竞相模仿,他就是:陶渊明。
对于大众而言,北京的中轴线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演进,最后形成了这条贯通北京全城的中轴线?作为统领北京老城的脊梁,它又将如何被保护和管理,如何与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相结合……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北京历史地理研究专家朱祖希在《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营城——巨匠神工》一书中给出了他的阐述。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黄公望与西方天才型画者梵高不同,在七十岁前,他从未想当个画家。正如所有宋元明清的中国文人,黄公望幼年书读得好,一心只想参加科举考试进府做官。四十岁之前,他追求的是身份地位,这位了不得的巨人曾一度被摆在难以想象的乏味官职,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
节目《国家宝藏》带火过很多文物,就连没看过节目的人都听说过“瓷母”,各种釉彩大瓶。一边嘲笑乾隆的“农家乐”审美,一边止不住惊叹那时的制瓷水平之高。我们以为是帝王的审美影响着时代,其实是督陶官这样的人将皇帝对美的想象转化成现实。而唐英,可以说是最懂雍、乾皇帝心意的人。而让瓷母得以诞生的,是一位卓越的督陶官——唐英。他任职28年,在清朝四位督陶官中,任期最长,负责监督雍正、乾隆时期清代官窑瓷器的烧造。
中国人讲究烟火气,而烟火气这三个字,差不多专指的正是餐饮小吃。因此,餐饮行业的繁荣,自古以来也被中国人当成了朴素的一类生活标准,城市有烟火,活着就有安全感。“烟火气”三个字,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是中华文明专属。在民生经济尤其是餐饮、小商品领域的发展,从古代开始就一直是中华文明为外人艳羡的一部分。
服装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政治就是一种高明的服装。皇后朝服,作为古代女人能到达的最高权位的象征,到底藏着多少秘密?正好我刷到故宫博物院的官方抖音帐号@带你看故宫。故宫研究员针对故宫文物带来权威讲解,目前已更新约50+期视频。这其中,服饰专辑狠狠吸引了我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