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是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说法也很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其中纪念屈原说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且各地不一: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粽子等。其中赛龙舟等,更发展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三出仅存的元杂剧端午戏
很多传统节日的风俗出现在戏曲中,端午节也不例外。
自元杂剧《屈原投江》和《庆端阳误宴龙舟会》后,直到清代的宫廷戏《混元盒》,端午戏屡见不鲜,可惜众多精彩的剧目没有流传下来。
目前依旧能读到的端午戏仅有三部,他们是《四承相高会丽春堂》《阀阅舞射柳捶丸记》和《立功勋庆赏端阳》。
白蛇故事
以上所言三部元杂剧只存在于典籍之中而无人再演了,现今依旧活在舞台上的端午戏首推白蛇故事剧。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该故事中表现的是中国南方端午风情。现存资料中,白蛇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宋《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明代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蛇故事相较南宋已有质的飞跃。
这个故事在清代乾隆之前与端午节并无关系,直到乾隆年间的昆曲艺人陈嘉言父女改写“梨园演出抄本”,这个故事才与端午节有了联系。
1.陈氏父女增添了“端阳”一出,增添了端午节节日背景。白娘子端午喝雄黄酒现形,由此成了白许恋爱婚姻故事的转折。
7月3日,据港媒报道,香港著名作家倪匡离世,享年87岁。据悉,倪匡于当日下午离世。一名倪匡身边的朋友透露,倪匡已患病一段时间,生前一直由家人照顾。倪匡,原名倪聪,字亦明,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他与金庸、黄霑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曾用笔名包括卫斯理、沙翁、洪新、岳川等,代表作有小说《蓝血人》《六指琴魔》等。
2021年7月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第68届贸易和发展理事会会议,会上正式通过了韩国地位变更案,将韩国认定为“发达国家”,这是自联合国贸发会议1964年创立以来,首个国际地位变更的国家。
“周末去哪里玩?”“开车去黄岩走一走呀,自然风光好,凉快,罗幔东魁杨梅、西瓜、水蜜桃好吃。”橘乡黄岩俨然化身“夏日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前往打卡。
从中国早期的大一统王朝秦汉,到中世纪巅峰时代的隋唐,都以关中地区起家,因此有着“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那么,关中地区起家的政权,在各个历史时代,分别凭借哪些优势战胜了在关东割据的对手?
宋人许月卿有一首《天贶》诗:“天贶逢佳节,地灵钟异人。今朝书上考,同日是生辰。部使星留次,临川月半轮。明年当此日,五马列朝绅。”“天贶”即上天恩赐的意思,在宋朝是一个节日。
1941年12月8日,即珍珠港事件爆发的第二天,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文》中宣告,凡涉及中日间之关系的条约,一律废止。这其中,当然包括《马关条约》。
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是日本海军为了争功陆军(陆军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侵占东北给日本立了大功)并转移国际视线而发动的战争。此次战役国民党十九路军浴血奋战,国民党中央也派兵支援,寸土不让,没有出现东北不战而百万领土沦丧的耻辱。淞沪抗战后,上海旋即爆发瘟疫,霍乱天花肆虐,以致日本等列强将上海称为霍乱天花流行港。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一户中农家庭,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全面开赴抗日前线。文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组织了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斗争。不久,八路军来到文水,同人民一道抗战。抗日的烽火燃遍了吕梁山麓,救亡浪潮席卷了汾河两岸。1938年4月中共清(清源县)、太(太原县)、徐(徐沟县)特委文水特别支部成立,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成立,年轻的共产党员顾永田同志担任了第一任县长。5月,文水县抗日游击队在离云周西村25公里远的大象镇伏击了日本侵略军,战斗结束后,刘胡兰跟爸爸一起慰问游击队,祝贺新胜利。
电视剧《梦华录》进入尾声,重重伏笔也逐渐被揭开,前期铺垫的《夜宴图》与皇后终于走上前台。剧中皇后虽叫“刘婉”,但结合她的出身背景,观众已经默认其原型就是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她们同样都因为出身乐伎、有过婚姻前史而饱受朝臣争议。剧中刘婉虽与皇帝伉俪情深,但也不乏狠辣的政治手腕,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娥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