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节会、推出佳作、走近身边,湖北武汉振兴“戏曲大码头”
戏曲创作精彩纷呈(文化市场新观察)
图为武汉楚剧院到新洲区潘塘文化中心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演出经典剧目《打金枝》。王郭骥摄
核心阅读
湖北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水运的兴盛造就了汉口码头的繁荣,也将南腔北调的地方戏曲带到此处,武汉成为享誉全国的“戏曲大码头”。近年来,借助各具特色的节会展演、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武汉的戏曲演出火热起来,名作名角频出,“戏曲大码头”再现繁荣盛景。
“锵锵锵锵锵……”锣鼓声声,筋斗翻腾,刀马旦银枪挥耍得人眼花缭乱,观众叫好声不断。2月24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届荆楚名团聚江城系列演出开演,开场便赢得满堂彩。3月14日,湖北剧院“新春演出季”又接踵而至,武汉“戏码头”热闹起来。
武汉,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水运的兴盛造就了汉口码头的繁荣,也奠定了武汉“码头文化”的基础。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带来了各地的货物,也带来了南腔北调的地方戏曲。武汉本土孕育的汉剧、楚剧,与徽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等,相互映鉴,使武汉成为享誉全国的“戏曲大码头”,梅兰芳等众多戏曲名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
时光荏苒,上世纪90年代以后,武汉“戏码头”渐渐沉寂。“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蕴含着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镌刻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正中说。为了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近年来,湖北各界持续发力,出名剧、出名角,武汉“戏码头”再现繁荣盛景。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