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23日,根据陈彦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主角》在首都剧场上演;3月25日、26日,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白鹿原》又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都是将陕西本土作家荣获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戏剧,都洋溢着浓浓的陕西方言和风土人情,连续将经典文学打造成舞台佳作的陕西人艺,不仅让首都舞台刮起了“陕西风”,也让更多人见证了从“文学陕军”到“戏剧陕军”的探索之路。
《白鹿原》剧照。
《主角》剧照。本报记者方非摄
陕西方言陕北风情别有韵味
陕西人艺《白鹿原》已经是第9次晋京演出,依然一票难求,口碑爆棚。该剧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六年内巡演466场,同时在西安完成百场驻演的精品佳作,开创了中国话剧“巡演+驻演”的先河。去年2月在陕西大剧院首演的话剧《主角》虽然是首次来京,但因为荣获了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和第六届华语戏剧盛典四项大奖,所以也格外受到关注。每场长达215分钟的演出结束时,演员们都要进行六次谢幕,现场掌声、欢呼声不断。
“最开始看陕西人艺的《白鹿原》,是因为被陈忠实老师的原著吸引,看完觉得太震撼了!所以现在只要看到是陕西人艺的话剧,就会很感兴趣。他们的戏都是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很有吸引力!”观众何苗已经看全了陕西人艺的“茅奖三部曲”《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和《主角》,每一部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初还担心自己能不能听得懂陕西方言,现在感觉这些戏就应该用方言演,才能这么生动地道!”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