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探索中国美术的高峰之路(坚持“两创”书写史诗·新征程新辉煌)
蛟龙入海(油画)张辉君
北斗(版画)沙永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画院,是我国自古以来独有的文化机构,自五代正式设立,两宋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画院在文化建设中肩负起独特使命,在“出作品、出人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各地画院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方面作出表率,积极发挥美术服务社会的功能。
作为各地画院创作成果的一次大检阅,4月20日至6月20日,“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在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山东画院美术馆3个场馆同步展出。1100余件作品,涵盖各地画院组织的新作,不仅展现了老、中、青三代美术工作者丰富多元的艺术面貌,也彰显了他们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为观众献上一场“艺术的盛会”,为洞察中国美术的创作现状、思考高峰之路打开一扇窗。
聚焦重大主题展现时代新貌
漫步展厅,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篆刻各艺术门类,皆展现出崭新气象。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创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精湛的技艺,通过小切口表现大主题,描绘新时代的壮丽山河,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体现出新时代各地画院美术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与使命担当。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