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好心眼巨人”给你吹一个不忘怀的梦

2016-10-17 02:48:35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继《巧克力工厂的秘密》后,英国著名童话书作家罗尔德·达尔在1982年创作的全球畅销小说《好心眼巨人》(又称《圆梦巨人》),终于在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催生下被拍成电影,斯皮尔伯格再次献上“斯式”童话巨作,他说,“如何让巨人带我们所有人,从最可怕的噩梦去到前所未见的至美梦境,如何赋予孩子们勇气和梦想,是我想表达的。”

电影于今年7月在北美上映,首周末仅收获票房1960万美元,累计票房仅近5500万美元,对高昂的制作成本来说,票房表现不佳;至于海外对此片的评价则褒贬不一,烂番茄新鲜度75%,IMDb评分6.7分,Metacritic上则得到66分。早前的戛纳电影节首映后,有评论对主演们的表现进行了褒奖,称电影虽然不算斯皮尔伯格的最佳作品,但水准仍符合期待;也有外媒认为剧情幼稚,只适合年幼的小孩观看;戛纳影展场刊则形容这部作品“并非永恒的经典,但提供了适当的娱乐。”据悉,影片将于本月14日在中国内地公映,能收获怎样的成绩也引人好奇。

制作篇

忠于原著,发挥视觉优势

《圆梦巨人》的原著是欧美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1982年出版至今,光在英国就卖掉了3700万册。简单的剧情收获了全世界大小朋友的喜爱,源于书中对“吹梦”一事的想象力——巨人用喇叭将梦吹给小朋友,梦可以被捕捉,也可以被编排。电影则高度还原了原著,书中的几个有趣的梦境都得以呈现,例如小男孩在梦里成为美国总统的好友,并与总统电话聊天,他的爸爸则只能在一旁表现惊讶与佩服。另外,在视觉呈现上,电影明显比文字有更大的优势,导演斯皮尔伯格充分利用视觉特效,在原著中平凡无奇的“捕梦”场景中大加发挥,例如他设计了一个上颠下倒的湖泊,显示梦境的奇幻;巨人带着苏菲在伦敦街头东躲西藏、大步跳跃、翻山越岭的视觉效果也相当逼真。此外,电影在原著基础上还加入了不少有趣的情节,例如模仿《格列夫游记》中大小人对比的手法,将BFG在皇宫做客用餐的桥段中加入仆人们幽默的反应,令整个剧情笑点十足。

酝酿20年,不少人错过

要将《圆梦巨人》拍成大型电影的想法,整整酝酿超过了20年。编剧是与斯皮尔伯格合作多年的梅丽莎·马西森(《E.T.》正是两人合作的代表作),她多年前就着手开始将童话书改编成电影剧本,但一直没有兑现拍摄,直到斯皮尔伯格决定操刀,两人也迎来时隔30年的再次合作。不幸的是,去年梅丽莎因病与世长辞,如今电影的问世也是对她的贡献表示敬意,片尾也出现怀念她的字幕。

另外,同样是对这部电影贡献良多的知名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很早就想出演本片角色,他也在2014年离开了人世,《圆梦巨人》延宕多年,也让这位优秀的演员错过了这部电影。拥有电影版权的迪士尼影业,原本也属意由英国导演约翰·麦登执导,但他当时正值拍摄电影《涉外大酒店》续集而转任为本片执行制片人。

特效复杂,威廉姆斯再配乐

在斯皮尔伯格看来,他不希望巨人这个庞大的角色仅仅用纯粹的动画来展示,他认为真人演出会给观众更多真实感,于是片中大量特效的采用,对于演员的演技来说也是一大考验。镜头前身高悬殊的克朗斯与鲁比需要经常直视对方的眼睛,再通过后期特效拉长BFG的部分身影。影片许多镜头依旧选择在蓝幕前拍摄,再加以动画合成。斯皮尔伯格透露为了运用新科技自己也花了不少时间学习,还自嘲着说应该回电影学校上课,“我试图打破特效的限制,运用更多的实景镜头来捕捉苏菲和BFG之间的友谊。”

电影配乐上,斯皮尔伯格继续选择了从1974年便开始共事的伙伴——五次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获得者约翰·威廉姆斯。斯皮尔伯格将这个童话故事讲给约翰听,也把剪辑过的影片给他看,8周以后,约翰便用自己的音乐来讲述了这个故事,“混音工程让人清晰听见虫鸣或是风吹,宛如生命在流动。”

角色篇

苏菲:勇气与好奇心的代名词

德尔罗当年撰写故事的灵感来自于自己的孙女苏菲,他也将故事女孩命名为苏菲。苏菲是极具好奇心与探险精神的一个女孩,正如她在发现了周遭的异样,她对自己说“不要离开床、不要走向阳台、不要拨开窗帘、不要往外看……”结果她把这句话通通做了一遍。她顽强并无畏,具有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勇气。她激发了BFG的勇气,也修补了BFG性格里的不足。

斯皮尔伯格不仅在票房上缔造了辉煌的成绩,也让不少童星一炮而红,比如《外星人E.T.》里惹人喜爱的德鲁·巴里摩尔,因《太阳帝国》一战成名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或是靠《世界大战》打开星路的达科塔·范宁,凭借大导演的打磨雕琢,在影坛上发光发亮。事实上,在拍摄《间谍之桥》时斯皮尔伯格就开始筹备《圆梦巨人》,看了上百小女孩的视镜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直到看到这个只参演过一部电视剧的12岁女孩鲁比·巴恩希尔的表演,选角才尘埃落定,“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演出,激动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找了两年,我才找到我心目中的苏菲。”

巨人BFG:善良与纯真的朋友

巨人BFG是整个巨人族中个头最小的,只有7公尺高,而其他巨人基本上都在11到15公尺,也因此BFG常被同伴嘲讽愚弄,并被叫为“矮子”。饱受欺凌的BFG有颗非常善良的心,宁愿选择难吃的臭瓜也不吃人类,还喜欢收集美梦送给小孩,他与苏菲成为好朋友,还教她关于梦的魔力和奥秘。

BFG的扮演者是英国演员马克·里朗斯,这是他与斯皮尔伯格合作的第四部作品。今年2月初,他刚凭《间谍之桥》斩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斯皮尔伯格透露他在拍摄《间谍之桥》的第一天,就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心目中的“BFG”,就是马克,于是他们决定再续前缘。马克在片中挑战动态捕捉成像,将友善的BFG演绎得自然亲和,无论是幽默的说话方式或是自嘲、行走中手脚不协调的搞笑,都展示了他精湛的演技。

导演谈

我讲的故事从不受任何限制

虽然导演斯皮尔伯格年近70岁,拍摄过几十部题材多样的影片,但他追梦的心似乎从未停止。距离《E.T.》告别地球34年后,他再次打造了《圆梦巨人》。在女孩苏菲的世界里,存在着会吃人的巨人族,只有善良的“矮巨人”BFG(Big Friendly Giant),他不但不吃人,还会好心地把好梦用喇叭吹进小朋友的脑中。有一天,BFG被苏菲发现,他将苏菲带回了巨人国,两人从陌生到熟悉建立了友谊,也引起了吃人巨人的贪婪,为了保护苏菲,他们展开了一连串的计划,携手与坏人对抗,斯皮尔伯格曾说,“我想《圆梦巨人》是我最有耐心的作品。”

新京报:你这些年总是和小朋友合作,包括这次《圆梦巨人》中的鲁比·巴恩希尔,如何让一个11岁的孩子能够理解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斯皮尔伯格:对我来说重要的是获取他们的信任。孩子们的直觉性很好,甚至比成人更好,对他们来说保持真实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你要引导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那个环境里让他们明白做自己、表达自己的重要性。而且想要获得他们的真挚感情,你要给予他们同等的真实——这是信任的构建。其实我不会告诉孩子该怎么演戏,只是认真讲述故事的情节和他所处的环境,就像讲故事一样,一旦小孩们自己了解了故事,自然会把“魔法般”的表现带进来

新京报:为何你的作品中一直和童年的往事有结合?

斯皮尔伯格:那当然。童年趣事一直伴随我的生活和工作。我的童年是我人格的一部分,就像许多人一样。在童年时光,你意识到最初的你是什么样子,在那时你能感受到孤独和冒险,而那些感受也深刻地印在我的人格和想象中。长大成人后最难的事情就是阻止童年时拥有的想象力的流逝。我很幸运拥有一份可以培养我想象力的工作。

新京报:《圆梦巨人》怎样把握恐惧感的尺度?让儿童既会害怕,但又不会被吓坏?

斯皮尔伯格:我觉得迪士尼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帮孩子们去理解恐惧,会害怕,但也能在恐惧中救赎自我。《圆梦巨人》告诉孩子要有耐心,相信就算巨人带你去了非常危险的地方也不用害怕。

新京报:观众的审美变得越来越挑剔,创作这部电影时,怎样去把握渐变的观众口味?

斯皮尔伯格:这方面我并没想太多,我执导电影并不是想要改变时代,人们的兴趣会随时代而变,但我想讲述的故事是经久不衰的,在30年代、40年代、50年代就一直讲的故事,我讲的故事不受任何限制,不会被时代变化、文化变化和品位变化影响。

新京报:圆梦巨人是否是你儿时从未拥有过的想象中的朋友?

斯皮尔伯格:我从未将它看成一个不符合我童年的故事。我被从孤独中寻找到爱所感动,就像不论年龄和环境,两个人总能找到彼此,找到他们自己缺失的东西。这是最打动我的东西。我一直很喜欢这个故事,也被其吸引。我还给自己的孩子阅读过,他们也很喜欢。

新京报:不论中国或者好莱坞都只注重拍摄IP类或续集电影,如何能激发作者的创新呢?

斯皮尔伯格:这是合理的担心。怀旧在许多方面是人类的本性,不止在做电影这一方面。无聊、枯燥或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失去创意是多么恐怖的事,我认为那是底线了。我们不能为了赚钱或受欢迎而做事。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自我意识和更少的自我参与?我们应该致力关注于身边的事而不是我们自己生活里的事,将注意力放到其他人身上时将会有更多的创新。

新京报:电影本身的故事可能在现在都被人们忽视了。

斯皮尔伯格:我们活在一个信息量庞大的世界。电视、网络、电影等我们可以获得信息的平台史无前例的多。这种饱和的情况会带来以下几个问题:注意力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以及瞬间的满足感。我不认为核心(好故事)的浪费是可以避免的。但我认为有足够多的艺术家致力于对好人物和好故事的研究开发。

新京报:你对中国电影或导演有什么认识吗?

斯皮尔伯格:张艺谋是我很好的朋友,我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总让我十分激动。每次他公布一部新的电影,我都屏住呼吸非常期待。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安莹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