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通行证 | 中华邮 | 香港邮 | 企业邮 
  文化短讯 文化前沿 世说新语 中华书苑 沧桑史话 艺术舞台 中华传奇 民俗风情 世界文化  


【散文】

                         蝴蝶的翅膀 
    
  网络是唯美主义者的悲剧,既希望花不谢,又期待花再开。 ——作者题

  或许因为很长时间习惯了另一个界域的摸索,抑或心灵独归迄止的宁静状态,再重头来接受阳光的温热,竟没有太多感触。作为一个网虫,我发现自己是这样体会世界的——一个游戏性的严肃和虚构性的真切的世界,赖以生存的主导因素反而变得次要了。

  盯久了幅射性计算机屏幕的人,出现于光线下时,由于眼睛不能很快适应强光刺激,周围的红花绿树就在网膜底层打出些灰黑色的浮影,极似幽游不定,难以平息的心境。若把它们当作死物来观赏,觉得有一些晦涩。现时我们不以探索生存意义为出发点思考他们的存在,就本身的乐趣和意志而言,会茫然和不知所措。据说网虫已不太需要电视和报纸及相关媒介,甚至也可以不需要新陈代谢。至少他是这样接受生活的,他们是通过接受生活来热爱生活的。这是据说。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啮食人类的方式——通过眼睛和手。眼睛看,手打字,在这么一个简单过程中可以投入千万的激情,这些激情把人所有的原意志都吞食了。

  我们越来越觉得太多的东西不能满足自己。因为网络的神秘面纱一旦揭开,大白于面前,又发现其实它很简单,新鲜感褪尽就成了一朵掉色的花。剩下浮燥,无奈,风干的暗香和对更深层的守望。这样看来网络和生活是等价的。自己看着自己过日子,仿佛是看头顶上的一群影子,在天棚舞蹈。

  有不少人感叹着,现在上了网也不知该干什么。可是一天不进来泡泡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可能缺少的正是一种誓而无憾的投入。要不要投入,该怎样投入,危机感就这样主宰意识?所以很多人上网久了,就是浮光掠影地看一下信息,连浮光掠影都不想尝试,那就干脆略过,把大部份时间用在聊天和交流上,在找不出地方让自己全力投入和倾神相囊的情况下,好像只有这种方式更符合网上生存的意义。何况说到底,人与人之间最可怕的还不是信息的空乏,而是一种接近自闭的孤独。

  如果网络上没有这样纯粹的场所供我们抒情写意,或者网络的大众职能中不包括这样一种功用,又或者人们会把更多的心情投向蓝天白云——网络中的自闭只是一个伪装的外壳,上网的的孤苦之旅就成了一杯加糖的咖啡。

  在一生中,在任何一个时期,在酒吧里,在大街上……可以和任何人交往——时期的概念。

  找一个日子,说服自己离开电脑去到阳光下,发现这个世界其实离我们仍很遥远。不管网络还是生活,人总是喜欢适应圈定的范畴,不愿再游离出来,超过一定界延,不安全感会侵袭思想,这是生存的“蜗牛哲学”。如果打开窗口呼吸新鲜空气,抬头看天,低头看地,发现依然处于相同的位置,似乎从来未变过,就会有莫名的失措和心的飘泊无助。

  进入网络的一瞬间,无暇顾及其它,接受虚幻比接受真实更加容易,每个人都理解这道理。那些深陷网海的人,不管是谁,一旦离开它,又会像离开母体的子芽,有些零落无靠依。

  我有一些女性朋友,自打迷上internet,可以对化妆品的挚爱失去兴趣,乃至对身边的一切都失去兴趣。转而将更多热情投入进了不可得的电脑网络平面。理由很多,或许仅仅因为这些曾经的挚爱——现实中喜爱的一切,不能做成图标,似乎它的好处就打了折扣。没有什么具体而实在的拥有会比清晰地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更能取悦人心了。

  所以他们还有另一种称呼叫:边缘人物。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在网络上工作时,感到孤独,因为网络是一片黑色的以太,遇到一切人,但你还没有和任何一个人联系上。”这是一场非常深刻的对孤独的描写。也许确实有过那种孤陷无助的茫然,在幻想世界里溺陷,用一种非直接的,近于揣测的方式交流滑过心中的种种感受。但它造就的人生印象清凉冷洌,不带烟火气。 有时我们更需要一种抒情式的写意,这时孤独成了一种最好的调剂。长歌穷尽,梦里不知身是客。就像海上一叶孤舟,看似悲凉的意境下,写着的又是无边无尽的诗意和渺茫。

  而且几乎每一个网虫都不拒绝音乐,或许该照典型的圈内人语言该表达成mp3,音乐是一种可以形像化成电脑附属物的介质。这种叫法本身就给我们一个与电脑及网络无处不联姻的感觉——蜕变的感觉。随时都要与网络发生姻联,我们不允许自己身边的事物及自己本身脱离它而存在,否则,我们就不能对自身进行认同,一个人因此而迷失。

  不言疲备的灵魂在电脑管道里来回奔行,就像无数的黑蝴蝶在在秋天的阳光里飞行。

  似乎有一类人的感情复化于简约下,是如此强烈,他们对各种情景仍至天气的变化无动于衷,却对网络充满着同样狂放不羁的热情。音乐和电脑网络这两者的共性,不是一种符号表现,反而像内在的忧伤。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觉得这样的事有多么好,就像我不觉得这样的事有多么不好一样。可是对他们而言,网络仿佛蛋白质和糖一样不可缺少,没有音乐则像黑暗一样可疑。为了他们这样的人,空气中充满了击打键盘的乐声。

  不只是音乐,网络给我们导出起码的生存自由:当他被隔绝于黑暗筑构的四壁,能从它的轨迹中获得更大的旷野,而不会成为月色下徘徊的孤独游魂。

  有一首歌的名字叫黑暗之旅。

  我在深夜穿越北京的街道时,心里重复着这些韧性的旋律。冥冥中看见明媚的阳光和明亮的灯光里,有许多看不见的黑蝴蝶展翅飞翔,而孤独就像蝴蝶的翅膀,在网上与网下,在光明与黑暗里作美丽的挣扎。

你不是孤独者 ——《蝴蝶的翅膀》外一章

  当初跟着那一群雷打不动的超级网虫,嘻嘻哈哈哼着这句话冲进net时,,一不小心右手就爱上了下划线和鼠标。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电脑,尽管接触它较早,但我确实不喜欢电脑,因为它给我的感觉是冷冰冰的。

  上网的话题谈得太多了,上网的感觉也似乎已为能用的语言所穷尽。但总的说来还是这样一个进程:我上网了,我着迷了,我厌烦了,我想退出……结果网络泡制的多愁善感者越来越多,铭品者却越来越少。如果陷得太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慢性自杀。因为到底网络还是走不出模拟的侄梏,比如聊天吧。好象对话达成了这么一种参与性:在精神上的压抑通过文字游戏得到最大的发挥(发泄?)后,另一个精神极限之下的我们就变得很颓废。因为越是陷得深,不真实的印象就越强烈,何况在一个有限的生命中,现实生活必竟占了更多的比重。就算每一天都用在网上,可是最后当你无奈地发现其实自己只是在一台冰冷的电脑前坐了二十四小时……同一个房间同一个位置,然后不着边际的茫然感就会接踵而来。再然后就疲惫得什么也不想过问了。正视这样的不真实是每个网虫的必然经历。

  在戒网的呼声高起一片之后,经验告诉我们:不要为越来越多的镜花水月而沦陷,比如:网恋;不要为自己陷入低潮的情绪叫屈,比如:现实。记得有一次我读了一篇叫《极限下极限》的文章,发现作者似乎主张用一种人性化的心态来面对也是善待自己的欺骗。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是纯粹的寥论抑或一种笔误。后来撞进了网络,才觉得真是至理名言。它可以让我们找到道貌岸然的理由说服自己更加沦陷下去,用幻想的方式克服不真实感给生活带来的侵袭。

  比如:网恋?有人在重复我的主题。这个我已经写得太多。简单点说吧,因为网恋,我们自导自演地陷入一种很虚幻的场景,类似于十八九岁的小女孩子一样对爱情充满了幻想,这相当怪诞,但确实存在。我不以为网恋是一种不道德感情的合法化,因为这种世界本身就不支持固有的法则。

  我真的离不开网络了,我非得要每天坐在电脑前铛铛地敲键盘,一有人给我msg我的心脏就会跳动,而没有人给我msg我的心脏则会急剧跳动。如果我不能上网,每一分钟我都会过得焦燥不安,每一小时则像一年,每一天定会比一个光年更漫长……如果这样持续一星期,很可能还不到那个时候,我的心脏已经停止博动了。

  不上网心里面觉得空空荡荡,上了网也是空空荡荡。除了玩文字的老鸟和玩文学的痞子,玩堕落的正人君子和玩道德的伪君子……明显地,这里充满了驱之不散的厌世感和激情,人人善于从攻击的手段中获得快乐,从自贬的清高中获得满足。但是这些人既不颓废也不现实,而是在它的夹缝里生存。

  比如……没有什么比“比如”这类话更显得苍白而缺少说服力。除非你亲自进来试试,因为更多的现象我们不能用文字来解剖,只能靠感觉去理解。不要对自己的生存方式产生怀疑,你应该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的人和你一样,他们窝居在不同的城市,大部份时间都在一些html和二进制之间飘来荡去。

 

                       返回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05871
版权声明 | 联系方法 | 刊登广告 | 使用说明 | 关于中华网 | 豁免条款
版权所有 中华网 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