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2017-05-11 14:14:18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中华网文化频道综合】回眸历史,古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最具象征性的合作桥梁,许多历史记忆深深地镌刻在漫长而广阔的时空中,一段段反映中国与亚欧非文明过去的辉煌兴盛故事、一幅幅展示古丝绸之路上技术发明传播的岁月图景,无不证明了一个历史的基本规律:一个时代的进步,不仅需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更需要各个发展主体之间的开放和包容,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升华。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地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以打造开放、包容、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为目的,一方面,让国内沿线的人民享受公平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包容发展的成果,最终使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和更多的民众。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的兴起与衰落

丝绸之路的概念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首次提出。1870年,通过对中国河南、陕西等地的考察,李希霍芬在其发表的《关于河南及陕西的报告》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有一条自洛阳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尔马罕的、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品商路,并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后这一名称逐渐在全球被采纳,作为古代中国与亚欧大陆国家贸易商路的统称。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而狭义上的丝绸之路仅代指陆上丝绸之路。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在张骞和班超的努力下,共开辟了两条商路,自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玉门关后,南面的一条出玉门关沿昆仑山北麓经古楼兰(今新疆若羌)、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今新疆莎车)、越葱岭向西至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安息(波斯,今伊朗),再向西可达条支(今伊拉克)、大秦;北面的一条出玉门关后沿天山南麓西行途经车师(今新疆叶鲁番)、龟兹(今新疆库车干纳盆地),再往西南经安息,继续西行达大秦。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魏晋以后,统治者已不再满足于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从而海上丝绸之路渐渐形成,以广州为起点,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到了唐朝,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以及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并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到了清朝,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固步自封,而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已破败不堪,在这种严酷的现实面前,昔日引以为豪的丝绸之路不但成了闭关自守的牺牲品,而且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面前再也无法重振它往日的雄风。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汉朝陆上古丝绸之路开辟之初,就有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开始往返中原和西域经商,至唐代成为主要外商,并逐渐迁居我国西北地区。之后,以穆斯林为代表的西域各国商人也进入中国西北地区经商并定居。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也使得大量穆斯林商人进入我国东南沿海定居。此外,进入元朝后,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商人开始进入中国进行贸易。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人口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迁入东南亚国家,是如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广布的重要历史原因。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频繁的人口流动带动了外族定居和民族间的通婚,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丰富了我国的民族多样性,中华民族多元化格局形成。同时,民族融合也为古丝绸之路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血缘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贸易的文化障碍,提高了贸易效率。

伴随着古丝绸之路上的人口流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深入。中国古代的思想结晶以造纸术为载体,更为广泛地传入西域乃至欧洲各国,主要包括汉字、儒家经典、律令、诗词典籍以及医学著作等。尤其是儒家思想,受到太平洋沿岸华人聚集国家的追捧并融入统治思想。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同时,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成为中国文化西传的重要途径,他们所写的信函、文件以及著作等文字材料经古丝绸之路传回欧洲,成为欧洲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料。例如:由马可·波罗口述整理而成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描述了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欧洲地理学家根据其游历路线编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基歇尔的《中国图说》更加详细地对中国进行了描述,激起发了欧洲对中国的关注;柏应理的《中国贤哲孔子》则是西方对中国儒家思想的第一本解读著作。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西域各国的体育活动、乐器、音乐、服装、舞蹈等传入中原,并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其中,二胡、琵琶、箜篌等传入中国,成为我国音乐和戏曲的重要演奏乐器;西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诗词典籍中都有对西域文化的描写和赞美。此外,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将欧洲当时领先的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西洋绘画、武器制造技术等带入中国,通过结识社会名流和入朝为官两种方式,率先向中国的统治阶级传播自然科学。例如,传教士汤若望旅华数十年,历经明清两朝并于清朝获封正一品,不仅翻译欧洲科学著作、向统治阶层传播自然科学,而且主持督造火炮、修改中国历法、编撰中文科学书籍,为明清两朝的西学东渐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的不同之处

今天,“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代名词。不过,“一带一路”并不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而是前无古人的一项创举。

丝绸从一开始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过,从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源源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天下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用现代说法来说,古代中国人缺乏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甚至统治者还限制臣民到外面去。所以,没有“外贸”的概念,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中国运出去的,但船主都为外国人。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而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也很少被主动提起。因为古代中国人到了海边,不是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而是穷途末路,所谓“山陬海澨”“天涯海角”。而阿拉伯商人因为陆路成本太高,特别是唐朝安史之乱后陆路断了,只好改走海路。唐朝以后,中国出口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都是东南沿海生产的,海上运输更方便,运输成本也降低了。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也不是中国人开辟的,严格来说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开辟的。在唐朝后期,广州已经形成了番坊,即国际社区,居住着好几万名阿拉伯人、波斯人;番长即类似于现在的社区管委会主任,也由外国人担任。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唐朝的玄奘取经就是偷偷出去的。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片板不得下海”;为防范在台湾的郑成功利用大陆的人力物力,康熙下令“迁海”,从辽东到广东所有沿海居民统统内迁20里到50里,形成一片无人区。

回顾历史风云: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

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今天的中亚、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一带一路”能不能建成,关键是能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果最终能形成命运共同体,那么它才是真正巩固的。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