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让娜·莫罗的去世能跟《冈仁波齐》扯上关系吗?——从法国新浪潮到中国第六代导演

2017-08-04 09:59:23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拍摄场景

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拍摄场景

“新浪潮缪斯”让娜·莫罗于法国当地时间7月31日在巴黎家中去世,享年89岁。对于她的去世,世界各大媒体纷纷不吝笔墨地进行了报道,《费加罗报》更是祭出了《法兰西电影的象征,熄灭了》一文,来缅怀这位法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当然还有法兰西电影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6月20日,张杨导演的西藏题材电影《冈仁波齐》上映。这部安静的公路片在《变形金刚5》的喧嚣中辟出了一条幽径——9天,票房破2700万,对于艺术电影,这个成绩可以称得上“大卖”了。在接受采访时,张杨说:“我们喜欢法国‘新浪潮’的戈达尔、特吕弗,喜欢德国的法斯宾德,喜欢拍纽约的马丁·斯科塞斯,归根结底是喜欢两样东西:现实和城市。”

从法国新浪潮到中国第六代导演,这之间或许有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法国新浪潮

人们习惯地称让娜·莫罗为“新浪潮缪斯”,与她浪漫的爱情人生不无关系。她与法国著名导演路易·马勒,弗朗索瓦·特吕弗,男星让-路易·特兰蒂尼的感情,征服了意大利巨星马塞洛·马斯楚安尼,“掰直”了法国时尚巨子皮尔·卡丹,以及与让-路易·理查德,威廉·弗里德金的婚姻,一直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就连让娜·莫罗自己也承认“向往那些有天赋的男人,可不是为了找情人而找情人”,当然更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让娜•莫罗剧照

让娜•莫罗剧照

正如《费加罗报》所写道的那样,让娜·莫罗在法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能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关键的还在于她所代表的“法国新浪潮”之于世界电影的意义。

“法国新浪潮”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那些奋而拍摄个人电影以反抗常规电影工业的年轻导演们的浪漫形象,诸如弗朗索瓦·特吕弗、阿兰·雷乃、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这个长长的名单几乎囊括了法国近一半的著名导演。这些导演虽然很快便成为主流甚至是普通的电影制作者。即便如此,这个群体中的某些成员,不仅使一种个人电影的新观念变得流行,而且在电影的形式与风格上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法国新浪潮”几乎是与《四百击》、《朱尔与吉姆》、《女人就是女人这些电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些电影中,导演沿着各自的思路奋力开掘,在主题上却具有一致性:权威是不可信任的;政治与爱情的承诺也值得怀疑。影片人物毫无缘由的行为具有通俗存在主义的痕迹。这些电影也承袭了诗意现实主义、优质传统与好莱坞犯罪片的特色,常常以“蛇蝎美女”为中心。

《朱尔与吉姆》剧照

《朱尔与吉姆》剧照

新浪潮导演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叙事设想。像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与费德里科·费里尼一样,这些电影制作者通常围绕偶发事件与指节片段构建影片的情节。他们也强化了开放性结局叙事艺术电影惯例。在让娜·莫罗参演的《四百击》的著名结尾使得定格成为表达未解决的情境的一种大受欢迎的技巧。

当然,“法国新浪潮”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破坏”,它也有自己“继承”的一面,它是第一个系统地涉及先前电影传统的导演群体。对于这些从影评人“转行”而来的导演来说,电影史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筋疲力尽》中,男主角模仿亨弗莱·鲍嘉,而女主角的形象则出自奥托·普雷明格的《你好,忧愁》。《四百击》中的男孩则偷了英格玛·伯格曼的《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的剧照。

中国第六代导演

“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迅速波及开来,意大利、东欧,乃至日本、巴西等均在国内掀起了具有本国电影特色的“新浪潮”。而中国电影的“新浪潮”则姗姗来迟,其重任最后落到了第六代导演身上。

王小帅导演作品《我11》电影海报

王小帅导演作品《我11》电影海报

中国电影史学家们通常将电影制作者根据重大的政治事件划分为若干代。第四代电影制作者的职业生涯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杰出代表是谢晋。北京电影学院于1978年重新开张,招收了一个为期四年的新班级。1982年,这些毕业生与一些在制片厂工作的导演一起,形成了所谓的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与田壮壮等代表了第五代的成绩。而第六代在199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大多数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然而却是追求着自己电影观念的独立导演。张元、王小帅、姜文、娄烨、管虎、章明、路学长、施润玖、张扬,贾樟柯等都是第六代的导演。

与前几代导演不同的是,第六代导演开始崭露头角之时,中国开始减少对电影制片厂的资助,制作了赚钱影片的制片厂将会被回报以与高票房进口片同样的权利。这也就是说传统的制片厂制作体系开始瓦解,制片厂仅仅提供拍片设施和片头商标给独立制作和合拍片。在这种状况下,导演们被鼓励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商业作品。如何平的《炮打双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出其制胜,对六代导演来说尤其重要。他们在服装、道具、影片背景等方面拥有极为有限的制作费用,近似于“纪实性”的手法,拍了很多带有法国新浪潮美学特征的影片。这批当时的“新锐”导演带着自己的影片参加国外一些著名电影节,并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获得了一些重要奖项,逐步找到了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界的位置。

与部分第五代导演相类似,第六代导演也接受了正规的学院的教育,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各个阶段的美学特征有了全面的掌握,这其中就包括“法国新浪潮”。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与“法国新浪潮”有直接的关系,可是从其作品中的表现刻画人物内心、自传性的第一人称叙事、纪实性的写法等美学特征很明显带有新浪潮特征。

贾樟柯导演作品《站台》电影海报

贾樟柯导演作品《站台》电影海报

拿第六代导演中的贾樟柯的作品来说,在《站台》中,导演兼编剧贾樟柯通过追踪一个地方演出团体,展示了传统如何被侵蚀,以及年轻人开始质疑长辈们的权威性。《站台》的长镜头风格明显,并且大量采用了纪实性的手法,对人物内心进行了深入的开掘。从这些特征来看,它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诸多作品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张杨出席影片发布活动

张杨出席影片发布活动

同样属于第六代导演的张杨最近则因为《冈仁波齐》的“意外”热映而在此成为中国电影界的话题焦点。作为一部纪录片风格明显的文艺片,《冈仁波齐》能够取得不错的口碑与票房实属不易。“一个孕妇,一家三口,一个屠夫,一位死在朝圣路上的老人,电影中的这些人物是早就设计好的,只有现场拍摄是纪录式的。”张杨说,他让演员们正常烧火、做饭、喝酥油茶,摄像机一直开着,碰到好的场景就暂停,想几句台词,加在刚才的场景里,“整部电影都是这样拍摄的”。从中不难看出“新浪潮”的美学特征。《冈仁波齐》看似与张杨之前的作品不同,但“伪纪录”和公路片的形式都曾在他过往的作品中使用过,“形式和内核早就有了”。

在此之前,这样的形式与内核在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并不人看好。无论从题材还是导演希望呈现的影像风格,《冈仁波齐》都没有能赚钱的卖相,想要筹钱不容易,更何况它连一个剧本都没有。最终,张杨在好友的“友情支持”下才把这部电影拍了出来。

初入电影界,张杨的“新浪潮”风格并不明显,头两部电影《爱情麻辣烫》和《洗澡》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很成功,电影风格也很中规中矩。《洗澡》之后,张杨的电影更像“新浪潮”的作品了。《昨天》《向日葵》都探究个人的精神世界,或多或少有了自传性质。也是从这时起,张杨开始变得小众,越来越“文艺”。

电影《冈仁波齐》海报

电影《冈仁波齐》海报

“我们喜欢法国‘新浪潮’的戈达尔、特吕弗,喜欢德国的法斯宾德,喜欢拍纽约的马丁·斯科塞斯,归根结底是喜欢两样东西:现实和城市。”张杨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而如今,“法国新浪潮”早已往事如烟,就连“新浪潮缪斯”让娜·莫罗也离开了人世,难怪《费加罗报》感慨“法兰西电影的象征,熄灭了”。在票房与资本的压力下,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如一个个“怪兽”般被打造出来,吞噬着巨大的电影市场。

也许《冈仁波齐》的模式不能无限复制,“法国新浪潮”不再波涛汹涌,但是我们也似乎不必过于悲观,现实还在,城市也在,“新浪潮”的灵魂就有可以寄居的地方。

文/杨红军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