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排队三小时,看画五分钟,“故宫跑”重出江湖只为凑热闹?

2017-09-19 13:55:38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中华网文化频道综合】“起大早,排长队,大门一开冲前位。”这样的景象,最近发生在故宫。9月15日,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拉开帷幕,诸多传世名作亮相,而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更是备受关注。几天来,“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再次成为热词。


排队三小时,看画五分钟,“故宫跑”重出江湖只为凑热闹?

王希孟唯一存世画作背后传奇

王希孟是一位多少有些传奇色彩的画家,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仅凭一幅画便名垂青史的少年,作此画时仅18岁左右,他本人也英年早逝,20来岁就去世了。

在浩瀚如烟的史海中难以找到对他的记载。宋牧仲《论画诗》中说:“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断肠太师京。”并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诗中所提到的“进得一图”和“断肠太师京”,指的就是现存的《千里江山图》卷和卷上蔡京感慨系之的提拔。这两则资料成为仅有的关于王希孟生平及创作的信息。

排队三小时,看画五分钟,“故宫跑”重出江湖只为凑热闹?

后人对王希孟的了解仅凭该卷尾蔡京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王希孟年少时是画学里的学生,毕业后未能通过进入翰林图画院的命题考试,只能去文书库供职,承担抄账、编目等书吏的活计。他屡屡作画呈献,引起徽宗的关注,但他多次所献之图,均尚欠工致。徽宗见王希孟如此执著,认为他“其性可教”,于是诲谕他,并亲自教授。

得宋徽宗点拨的王希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绘成这幅《千里江山图》卷进献给皇上,半年时间绘制如此高头大卷,可见用工之勤。宋徽宗收到该图后,颇为嘉许,将这件作品赏赐给了蔡京。不幸的是,王希孟可能因劳累过度,年仅20余岁就去世了,该画是他存世的唯一之作。


排队三小时,看画五分钟,“故宫跑”重出江湖只为凑热闹?

3小时等待值不值?

2015年9月,参观者为观看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中的《清明上河图》而“狂奔入故宫”的现象,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更是高度重视,随后采取措施改进了“排队秩序差”、“跑步进故宫”等问题。

时隔两年之后,2017年9月15日,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开幕,约900岁的《千里江山图》全卷在故宫午门开展,这一展览还包括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等历代青绿山水的赫赫名迹。

当日8时30分,故宫一开门,再次出现“冲刺跑”场面。不多时,午门参展人数已超500人,在午门西侧展厅入口处,数百人已在排队等候。工作人员告知需排队3小时方可入场,大家仍然游兴不减。

排队三小时,看画五分钟,“故宫跑”重出江湖只为凑热闹?

有书画界专业人士认为,展览变成凑热闹,简直没法看。

有一位资深专业人士透露:“青绿山水展厅体验特别糟糕,专业人士基本没法进去,也没法看。忽悠很多凑热闹、赶热点的群众来跑,又像石渠展一样,看完一个热点掉头就走,这是青绿山水画展,不是一件东西的展览!”

有自媒体表示“看展览不是吃大锅饭”。微信公号“照雪看展”上相关文章评论该展说:“故宫近些年来的‘现象级大展’真是原来越多了。大锅饭一样的重量不重质,只能让真正看展的人越发艰难。”

排队三小时,看画五分钟,“故宫跑”重出江湖只为凑热闹?

类似问题的争议背后,埋藏着的是关于艺术品公共属性的展现与专业领域精英对于鉴赏环境要求的平衡问题。

微信公号“照雪看展”的评论说:“故宫前年的石渠宝笈,清明上河图的前车之鉴未远,同样的情况再一次发生了……如果说第一次石渠宝笈是没有经验,那这一次千里江山,就是赤裸裸的故意了。铺天盖地的炒作,不断地神化某件藏品,选一个招摇而没有厕所的展场,起一个‘千里江山和其他画’的展览名字,无一不显示着故宫想再一次制造热点的激动心情。”

排队三小时,看画五分钟,“故宫跑”重出江湖只为凑热闹?

在“优秀文化产品”与“社会热点话题”之间,如果平衡不当,首尾无法兼顾,往往既无法满足专业精英的需求,也伤害到主动响应的公众的热情。

恰如一则评论所说:“只求人数,不管观展质量的做法,伤害的,无疑是想看的人罢了。到此一游的人占用了真正想看画的人的时间。而故宫粗暴的限流限时管理,不断的轰人、催促,无疑加剧了这种伤害……艺术的需求本身就是多层次的,有人要看十分钟,你就得允许有人要看几小时。”


排队三小时,看画五分钟,“故宫跑”重出江湖只为凑热闹?

让公众有尊严地走进文化

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2016年一年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增长8.9%。与此同时,公众的欣赏水平、文化需求都在水涨船高,“供给侧”的发力同样需要跟上。以故宫为例,这些年为应和群众的传统文化激情想了很多招,“萌萌哒”的文化创意产品,火爆一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与时俱进的《韩熙载夜宴图》APP,直至定格成“故宫跑”的大型专题展览……相比于门可罗雀的博物馆,故宫的人潮汹涌,确乎是一副更让人欣喜的文化图景。

不过,空前的观展热情,伴随的是前所未有的接待压力。“石渠宝笈特展”时,已有不少人吐槽;再次如此,难免让人嘀咕:公众都在跑了,管理和服务还停在原处吗?人们固然知道,那些有着“超级价值”的展览和演出,永远是稀缺资源,卢浮宫的“蒙达丽莎”前面也总是人潮涌动,这种供需不平衡是长期的。再者,故宫这样的古建作为展览场馆有着先天不足,但还是可以把预案准备得更充分细致些,应对措施更人性化些。面对“故宫跑”,一位老故宫人慨叹,“人民群众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冲破我们的预期”。这种“不断冲破”,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让游客与文化的亲密接触,一如故宫掌门人所言,“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

排队三小时,看画五分钟,“故宫跑”重出江湖只为凑热闹?

详细分析的话,观众的层次、诉求也有不同,有专家学者,有发烧票友,也有普通观众。如果能更科学地细分受众,也能让一次展览的价值最大化。在首都博物馆的海昏侯墓文物展中,就曾区分专业团体场和社会大众场,预约制度也让入场观众有着更好的观展体验。再开个“脑洞”,如果能同时做一个复制品专场,让小朋友们能现场临摹,感受色彩的青绿之韵、摹写线条的笔触之美,教育功能也可能会更强吧。

再比如,延长开放时间。很多国外博物馆,都有开放至凌晨的经验。德国柏林的近百家博物馆,每年都有两次“博物馆长夜”活动,一直开放到凌晨两点。有记者曾拍下观众坐在沙发上与美术名作默然“目谈”的场景,让人感动。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管理者,在制度和实体空间不断完善,用以人为本的思维去满足受众的需求,也是保证文博展览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的背后,是服务的意识跟上来,是创新的脚步动起来。相信,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作为备受喜爱的文化“网红”,也一定能在展览理念上引领方向,让井喷的文化热情妥善安放,让更多观众更从容、更优雅地欣赏文物、走近文化。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