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焕《人民日报》(2025年02月07日第04版)
春节假期,湖南姑娘陈茜和同学相约到贵州游玩,把行程安排全交给了“手机”,一路顺畅、尽兴而归。“只要输入需求,很快就能生成一份专属行程,就像一名熟悉当地情况的老朋友。”陈茜说。
如此省心,得益于贵州刚发布的一款智能旅游应用——“AI游贵州”。打开小程序,便可以快速获取个性化行程,线路推荐、游玩规划等服务一应俱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贵州召开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会上提出,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开发新场景、打造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贵州干劲十足,正以数字应用推动转型升级。
虚拟探险、云上观展、沉浸式数字演艺……贵州推动科技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批新场景、新演艺、新玩法,为旅游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贵州当地玩乐订单量同比增长52%,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9%。
“2025年,贵州文旅将按照‘抓两外、拓资源、提质效、促消费、保安全’的工作思路,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实现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8%、8%左右;接待省外、境外、过夜游客同比分别增长8%、40%、8%左右。”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吴涛表示。
自然风光神奇秀美,民族风情古朴浓郁,贵州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与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贵州正以人工智能等为重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技术,贵州智慧旅游不断迸发全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水花四溅、硝烟弥漫。2月6日,游客走进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可以体验一次穿越时空的长征之旅。人工智能、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等数字科技,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那段峥嵘岁月。此前1年试运营期间,“红飘带”已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天为幕、山为屏、水为台,通过光影变幻,流光溢彩的演艺与自然风光交融,夜游黄果树项目成为景区新亮点,为游客提供有别于日间的沉浸式体验。
“用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表达方式,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宗文说,新的一年,期待数字演艺新业态给游客带来越来越多新观感、新体验。
精开资源,广拓客源,升级服务。2024年,贵州省接待游客人次比上年增长10.4%、旅游总花费增长13.3%。在贵州各地,“科技+文旅”正成为旅游消费新热点。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