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泪奔!被毁前的圆明园景致就这样尽收眼底

保存图片 2017-04-20 15:09:21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历时15年,万园之园“数字重生”

今年是圆明园建园310周年,清华大学教授为圆明园送上厚礼。4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宣布,历时15年,该校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带领80余位专业人员,利用数字技术使圆明园重生,大家通过一部手机,即可穿越康乾,畅游盛景。

圆明园全景已复原60%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朝百余年建设,终成万园之园。无奈,强盗火烧,我们今日已难亲见三园盛景。

不过,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和80余位专业人员的努力下,万园之园借助数字技术,得以“重生”。

打开手机,关注“数字圆明园”微信公众号,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穿越”至康乾,游览圆明园。

在公众号中回复正大光明、海晏堂等关键词,可身临其境,360度游览景区;周边的建筑,也可推门而入,遥想皇帝当年理政、游园之景。

今年已年过八旬的郭黛姮,是梁思成的弟子,她谨遵恩师的教诲,遵循“尊重历史,力求真实”的原则复原圆明园。目前,复原景区已达全景的60%,一柱一梁,均忠于史料。

【复原故事】

博士生每天研读“起居注”

复原之前,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造园史。研究团队从历史、人文、建筑技术、园林种植等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在勘查、测绘、研究已有考古发掘新成果的基础上挖掘史料,结合《圆明园内工则例》《内务府奏销档》《起居注》《穿戴档》《御制诗》的记载,研究圆明园中各类人物及其活动特点,力图重新发现圆明园的造园特点。据统计,团队遍览的历史档案达10000余件。

研究细致到什么程度。郭黛姮举了个例子。团队中有一位博士生每天骑车去国家图书馆阅读《起居注》,仔细统计每位皇帝驻园时间后,他发现,皇帝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甚至超过在紫禁城的时间,圆明园实际上是“紫禁城第二”,圆明园的景观设置与皇帝“临朝理政”的需求密切相关。

例如圆明园内先后大约有七八处农业景观,皇帝以此考查农业;园内书苑尤多,各个景区都有读书之处,书屋书室有27处,这说明皇帝在园中“愿为君子儒,不作逍遥游”;圆明园内的大小戏台也是社交场所,皇帝邀请臣子看戏为的是谈论国事;圆明园内还有一处建筑呈“卍”字形,寓意治国目标是万方安和、天下太平;园内地形也有寓意,西北角有一组山,东南角挖了一处湖,名曰福海,园内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势,这也正是当时大清版图的缩影。

复原精度达到毫米级

研究人员结合1933年、1965年、2002年地形图,查找了圆明园山形水系的变化状况,利用圆明园的样式房遗图、当时的书画作品、圆明园的文献档案等,分析园中每栋建筑的造型特点、景区空间构成,在此基础上,启动“数字圆明园”项目。

该项目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传统建筑技艺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复”圆明园原貌。

电脑中“施工”,过程并不简单,每复原一个景区就有10多道程序,包括遗址信息精确采集与记录,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残损构件的虚拟拼接等。每处建筑都要从内部结构做起,柱、梁、斗栱、椽子、门窗、瓦件、吻兽等都要求三维建模,彩画则要按照不同的时代风格绘制。

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广窄,一棵树的品种、种植位置,乃至一块匾的名称、字体、颜色都要进行一一推敲,结合史料严格论证。此外,由于皇帝喜好不同,同一景区的景观也会随之变化,郭黛姮和团队拿出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重现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建筑和景物精确度达到毫米级。

例如圆明园后湖西北岸“上下天光”景区,研究人员复原了乾隆初期、乾隆中期、道光中期、咸丰时期等不同时期的多幅图景。

“上下天光”是赏月宴饮之所。从四十景图上看,乾隆初年其主体建筑是上下两层四面通透的敞厅,二层带有宽大的平台,楼前月台入水,曲桥卧波,蜿蜒百尺。该景观自乾隆朝到咸丰朝,经历多次改建。咸丰年间一道旨意中记载:“上下天光天棚加进深,换柁板拉。”

由此推断,那时“上下天光"主楼前已经加建了一个用于遮挡阳光、雨雪的天棚。经过对比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样式房图档中一张没有任何标注的设计图,正是“上下天光”主楼前搭建天棚的设计图。

【复原所得】

释疑西洋楼喷泉之谜

西洋楼景区是目前圆明园内最著名的景区之一,但实际上,这一景区只占全园景区的2%,称为西洋楼,当年真的是西洋风吗?据研究人员分析,从圆明园库房所存的残损琉璃花饰来看,该景区建筑使用了琉璃瓦的屋顶以及琉璃窗套和壁饰,建筑风格应为中西合璧。

西洋楼喷泉的运转之谜,也被团队破解。

团队成员利用探地雷达测出喷泉供水管线,之后与德国马普学会艺术史研究所专门研究巴洛克建筑的赫尔曼教授开展合作,以解开“西洋楼喷泉之谜”。一则古书中曾介绍传教士蒋友仁在中国为喷泉设计使用的水利机械名称和机械图样。赫尔曼按图索骥,专程来到北京查看国家图书馆藏书,并在图样旁边的空白处发现了勾勒的铅笔草图,从而证实了蒋友仁是使用该设备把水提到蓄水池中。蒋友仁通过计算蓄水池所需的高度,利用势能完成喷泉喷水,因此西洋楼景区存在有蓄水楼。

这项研究解决了中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对圆明园使用何种水利机械设施的困惑。

大宫门复建具备可能性

研究成果还反哺园区保护,西洋楼的木栈道就是郭黛姮团队根据历史上的游园路线做的规划设计;他们还把考古发掘的碧澜桥残余构件做了数字扫描,在电脑里完成拼接,并据此复建碧澜桥,这在世界上也属首创。

据郭黛姮透露,现今西苑医院附近的圆明园大宫门也具备恢复的可能性,目前正在依据复原结果做设计方案。

数字复原有望重现汴梁风貌

今年是圆明园建园310周年,5月18日,中国园林博物馆将展出“数字圆明园”相关成果。

据透露,目前,团队正推进“混合现实”和“感映现实”两个创新项目,以增强身临其境之感。

团队数字复原技术还将用于复原开封古城等景点,重现东京汴梁的风貌。

遗憾:部分景区目前难以复原

郭黛姮也有遗憾,由于史料缺失,再加上圆明园不少遗址被办公用房或是学校占用,难以进行考古,因此,一些景致的复原工作目前尚无法展开。

团队人员表示,随着圆明园考古发掘的推进、基础条件的改善,团队将努力扩大数字复原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