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盘点各种文化传说中的月亮,月亮还有公母之分?

2017-10-03 18:29:00    凤凰文化  参与评论()人

编者按:提起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在中国的文化中,常常以月之圆寓意人之团圆,月亮在中国代表的似乎是一种浓浓的乡愁。但是纵观世界各国文化传说,人类对月亮的了解,如同一场正在进行的讨论,不断有人提出新的发现。

每代人对于月亮是什么、月亮的意义以及象征,各有他们的集体感知。如同科学史专家史蒂芬·托尔明和茱恩·古德菲尔在《天堂的结构》中所说,试图由以往某个时代重建这个共同意义场域的努力告诉我们,我们“面临的不是没有解答的问题,而是没有提出的难题,以及尚未处理也还不了解的物体和事件”。

换句话说,月亮不止一个,而是许多个。每种文化各有它们的月亮。因此,为了理解前人观点中的月亮,我们必须试着摒除已知的所有月球知识。唯有如此,才更容易发现月亮在古人的神话传说中、在他们自己的故事中,以及他们试图整理历史过程的努力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本文内容摘自《月亮》一书,感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授权发布。

毋庸置疑,太阳和月亮是古代宗教的核心元素。事实上在许多宗教中,它们被视为两个主要天神。我们该怎么理解天空中这两个最显眼的角色彼此间的关系呢?在各个文化的古代传说中,它们通常被赋予人类的角色,可能是兄妹或姐弟、个性截然不同“不相配”的情侣,或是经常争吵又难以调和差异的夫妻等。

在数千年前印度《梨俱吠陀》的经文中,有一首诗歌赞颂月亮神和太阳女神的婚礼。而在中世纪的普罗旺斯,亚维农的犹太人把月亮视为遭到玷污或邪恶的太阳,也是狼和野兔的太阳。

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等气候炎热地区的文化,往往把太阳视为大敌,而非带来生命的力量;月亮的地位取代太阳,成为敬拜的对象。而在温带地区,人类似乎很早就了解,太阳的热度是植物生长和决定季节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地区,月亮开始经常与寒冷和黑暗联想在一起。科学和宗教两者都提高了太阳的地位。

各个文化常常将日月比拟

天文学家发现,月光其实是月球反射来自太阳的光,基督宗教的出现则让许多人信奉超越的神,而太阳是这个神的象征。尽管出现这样的转变,月亮依然比较可亲,也比能量强烈又光芒四射的太阳,更合于人类的尺度。如果把太阳比作我们难以测度的上帝,月亮就可说是人类能够理解的神祇。

人类对月球“脸孔”有着各种诠释,这些形象只要稍加延伸,就能演变成许多故事。有个德国传说是有个人每天到森林里捡柴,连安息日、星期天也不例外。他立刻因为此罪而被送上月亮,让世人永远看得见,以此警告世人,如果胆敢在地上犯下不合律法的行为,就会被放在月亮上。

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则有个故事,说明了月亮对雨和地表水域的影响。毛利人看见的月亮形态像是一个拿着水桶的女性。这位女性是海神坦加洛亚的女儿,名叫罗娜。有一天晚上,罗娜提着一桶溪水回家给小孩洗澡,当时月亮被云层遮蔽,路上光线昏暗。

罗娜在黑暗中走着,被树根绊倒,生气地骂了月亮几句。从这一刻开始,罗娜的族人就遭到诅咒。罗娜继续活在天上,同样必须把她移开才看得见月亮。罗娜打翻水桶时,地上就会下雨。

有些证据显示,月亮不仅在某些人的生活和心中地位十分重要,其本身也被视为生物,或与某些动物关系密切。由于缺乏书面证据,所以我们必须依靠人工制作物品上的符号和影像,来联想月亮可能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举例来说,法国多尔多涅地区一处洞穴入口的石灰岩上,有一幅雕刻《劳赛尔的维纳斯》,年代远达公元前25000 年。这个裸体女性人像的右手拿着一样东西,可能是牛角,但也可能是新月。这幅雕刻以十三道刻痕构成,可能代表一年中朔望月的数目(以及月经周期),尤其是她的左手指向自己的子宫。

《劳塞尔的维纳斯》,原件现藏于法国波尔多博物馆。

东边一点,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安纳托利亚中部聚落加泰土丘的神庙里,公牛、怀孕和月球的关联显而易见。墙上的灰泥浮雕描绘出公牛的头以及母神,母神头上的角看起来很像新月。在法国西南部拉穆泰洞穴发现的雕刻中,奔跑的牛头上的角不仅比实际更大,而且呈扭曲状,仿佛以更写实的方式呈现盈亏的月亮。

目前发现的黏土和青铜公牛和月亮雕塑,年代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这表示早在青铜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思考自身和天空的关系。美丽的内布拉星象盘就属于这类作品。这枚星象盘是在德国发现的,直径32厘米,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上面有一个黄金装饰物可以看成新月或日食进行中的太阳。有些研究人员甚至认为,这枚星象盘证明,青铜时代的人类已经同时使用阴历和阳历。

关键词:中秋月亮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