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杨梦:南京离奥斯维辛有多远?中国的纳粹屠犹教育

2017-12-13 11:59:02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有趣的是,在学术相对自由的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尽管许多知识分子在十年“文革”浩劫的空窗期后热衷译介、接受西方各种思潮和学术研究,却没有对纳粹屠犹进行专门关照。直到八十年代末,一些中国学者才开始关注纳粹屠犹。当时,河南大学青年学者张倩红的论文《试论希特勒的反犹政策》成为中国最早发表的研究纳粹屠犹的学术论文之一。上海社科院潘光教授于1992年发表文章《中国犹太学和以色列研究概述》,该文介绍中以建交以前中国学者发表的关涉犹太问题的论文,涵盖将近百年中国学者在犹太领域的成果,却没有提及关于纳粹屠犹的研究文章。由此可见,当时鲜有中国学者关注纳粹屠犹这一主题。

在这一时期,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的比较尚未正式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话语,也没有形成对于纳粹屠犹教育的政治需求。许多西方学者的最新洞见还没有被中国学者认识,中国的纳粹屠犹教育处于非常初步阶段。

转折点:1992年中以建交

1991年,中以正式建交的前一年,中央电视台在深夜时段播放了西蒙∙维森塔尔中心制作的《种族灭绝》(Genocide)电视片,这部反映纳粹屠犹的纪录片一经播放,便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1991-1993年期间,该中心把《勇于记住: 1933-1945年的纳粹屠犹》展览于中国数座城市进行巡回展出,在南京巡展期间,展览被专门安置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受难者第一次被放置在同一个空间,也就是说,中国受难者和犹太受难者共同得到纪念,这也是第一次在中国的公共空间尝试将两者进行比较和对话。

利用公共媒体讲述纳粹屠犹事件,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民众认识这位正式交往的国际新朋友——世界上唯一的以犹太族群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另一方面也是在八十年代末本土政治风波后对于民族苦难的一次试探性触碰。

1992年中以正式建交后,中国的纳粹屠犹教育开始扬帆远航。

高居庙堂、中外合作

我国的纳粹屠犹教育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纳粹屠犹教育非常不同。

此项教育在西方国家通常属于中小学基础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许多学校会安排犹太幸存者与中小学生见面座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犹太纪念馆。与之不同的是,这项教育在我国的执行主体是大学、研究所等高等教育机构。

提起中以建交后的纳粹屠犹教育,徐新教授和他创建的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功不可没。该所成立于1992年5月(中以建交时间为1992年1月),是中国大陆高校中最早对犹太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机构。徐新教授编纂的首部中文版《犹太百科全书》是国内最具权威性和得到广泛使用的关涉犹太文化的大型工具书,其中百分之十以上内容与反犹主义和纳粹屠犹相关,为中国读者了解纳粹屠犹的相关信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专业参考。

该所师生把国际著名的大屠杀研究专著《灭绝的年代:纳粹德国和犹太人——1939-1945》译成中文。作者弗里德兰德尔在中译本的《致中国读者》一文中写道: “本书讲述的一系列事件早已成为当代西方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其历史教训和具有的普世意义,应该对每一位读者,无论其身在何地,都具有参照作用”。针对翻译、介绍这部著作的目的,徐新教授在序文中写道:“不仅旨在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反映纳粹屠犹事件的‘鲜活’读本,而且为如何记录和反映‘南京大屠杀’事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更希望中国历史学家以及致力于纂写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学者能够从本书中汲取养分,写出与此相媲美的作品,为人民不忘南京大屠杀历史,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做出贡献。”

可以看出,徐新教授的团队在纳粹屠犹领域的科研实践中秉持了对本土苦难的关怀,这也是我国纳粹屠犹教育一大特点。同时,徐新教授也冷静指出:“诚然在中国开展纳粹屠犹研究不言而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建立联系,但是并不能认为中国研究纳粹屠犹或者开展纳粹屠犹教育是作为一种战略上的措施,以达到强调自身在日本侵略中遭受苦难的目的。”

1997年,南京大屠杀六十周年之际,华裔美国学者张纯如的研究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问世,此书很快打入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版,在国际史学界引起轰动,打破了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长达六十年的沉默。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副标题使用的英文词就是西方专指犹太大屠杀的词语(the forgotten“Holocaust”)。这两次屠杀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大差别,但中国民众接受时往往倾向将两者置于同一语境。尽管这样的同置是对纳粹屠犹事件的误读,但在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的初期,同置的确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事实也证明,政府处理中日历史问题时,也经常试图借力于纳粹屠犹事件,而且开展纳粹屠犹教育还能为抗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提供有效经验。

张纯如的著作,其中副标题为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自2005年起,几乎每年国内会有高校牵头举办关于纳粹屠犹与犹太历史文化主题的暑期班。参与者不仅可以学习相关历史课程、观赏影像资料,还能见到犹太幸存者,与幸存者直接交流。这几乎是中国本土唯一能接触到犹太幸存者的教学场合。可惜的是,受一些复杂因素影响,此类暑期班近三年来无法获许开班。

自2010年起,在伦敦犹太文化中心已故的哥特尔先生和澳门大学提姆曼教授的协助下,每年约三十位中国学者(包括港澳地区)赴以色列参加为期两周的纳粹屠犹研讨班。这个研讨班为中国学员度身定制,不仅提供历史景点的参观讲解(部分讲解语言是中文,由以色列当地汉学系学生提供)和犹太幸存者见面讨论会,还邀请以色列专家、学者、记者开展一系列纳粹屠犹专题讲座,其中特别设计了与中国相关的课程,比如:用儒家经典阐释犹太经典塔木德,亚洲大屠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发生的屠杀华人事件和南京大屠杀)和纳粹屠犹的对比讨论、义人介绍(特别介绍以色列官方承认的两位中国义人,并带领全体中国学员参观刻有他们名字的义人碑)等。

图为2005年南京大学犹太研究所举办的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国际研讨会,当时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哥特尔先生在国内研讨班上讲课。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