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意双方代表交换关于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开创了中意两国文化遗产合作的新里程。
这次“回家”的796件套文物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器物种类多样,保存状况较为完好,总体价值很高,是中国历史各时期生产生活场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见证。
中意同为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大国,都拥有着璀璨的文明、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意大利对文物保护的认真、对遗产保护的创新及挖掘文化资源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世界文化遗产锡拉库萨。新华社记者许逆之摄
庄重的中世纪教堂,华丽的文艺复兴城堡,大气的拜占庭广场,唯美的巴洛克喷泉……行走在意大利罗马、巴里等城市街头,气势恢宏的各类建筑、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的古迹随处可见。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和村庄,都是一座博物馆。
2万多个历史文化中心、4.5万座城堡和花园、3万座历史建筑、2000个考古遗址、3500家公立和私人博物馆……意大利拥有丰富的历史、考古及文化艺术资源。可以说,意大利人将保护文化遗产做到了极致。
制定法律让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
早在1909年,意大利便颁布法令,对历史、艺术、建筑作品的保护作了规范。1948年,意大利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写入了宪法。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成立文化遗产与活动部,下设出土文物、艺术品、古建筑、古图书等18个保护局,精细分工,各司其职。
意大利不仅将“保护国家的艺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国家宪法,还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体系及严密完备的规章制度。
“具有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拆毁与改建,内部装修也须经文物部门派人检查、鉴定和批准;旧市区除非经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古城区限制车辆进入……”
意大利威尼斯大运河。新华社记者程婷婷摄
除此之外,意大利还颁布一系列法令政策,促进社会各界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
1996年意大利通过法律,将社会上发行的各类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00年意大利颁布《资助文化产业优惠法》,规定企业投入文化资源产业的资金一律不计入企业应缴税款的收入基数。2004年意大利颁布的《文化遗产与景观法典》通过取消文化遗产继承税、免除文物修复材料增值税、对文化遗产工程赞助者给以税收优惠等政策,刺激民间资本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投资。
城市留白留出文物古迹生存空间
徜徉在永恒之城罗马、水城威尼斯和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的街头,气势恢宏的各式建筑、精美繁复的雕塑和壁画,甚至历经数千年光阴的废墟、残垣和断柱,随处可见,无不体现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光辉历史。
为了保护这些古城的历史风貌不被现代化建设所破坏,政府划定“历史中心区”,区域内相关建筑的使用、改造、维修、装修等都有非常明确的操作规范和禁忌。同时,仅允许极少数车辆进入中心区,减少现代交通给文物古迹带来的伤害。
作为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罗马仅拥有两条半地铁线,原本计划2015年竣工的地铁C线,竣工时间一拖再拖到2025年左右,被称为欧洲“工期最长、造价最高”的地铁线路。
人们在意大利罗马斗兽场游览。新华社记者程婷婷摄
彩陶瓶上,脸部“伸出”了舌头,并配文“略略略”;猪面纹彩陶壶上,眼睛“转”了起来,配文“容我想想”……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在网上走红。
新华社武汉3月19日电(记者 喻珮、齐菲)从电视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到《上新了·故宫》,近年来一档档叫好又叫座的文博类电视节目不仅拉近了“古老”与“现代”的距离,还掀起一阵文博热潮
从今年下半年到2020年底,故宫将推出数十项展览,《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亦在其列,故宫展出文物数量将创新高,预计今年年底文物展出率就将从3%增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