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地名,山水为凭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中国县市级的地名中,“撞名”几率最高的字是什么?很可能是“阳”字,它代表山之南,水之北,日光所照之地。对中国人来说,这不仅是简单的地理方位认知,也镌刻着古人的智慧,以及传统文化的印记。
1、古字里的阴阳密码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商周时期的先民,是如何认知阴阳的?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成为重要的解锁密码。甲骨文中的“阳”字,可以看到明亮的太阳冉冉升起,人们对它充满崇敬。演变到金文和小篆,“阳”字则表示被太阳照耀的山坡。从“阴”的金文中可以看到乌云笼罩着小山,演变到小篆,“阴”字则表示云气(今+云)笼罩着山的背阴处。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阴阳的概念都与宇宙气象、自然山河相关。我们不妨考察一下阴、阳的本字。“阳”在甲骨文中常见,画的是个太阳的形状,再加个T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个会意字,T形为“示”,似乎想表达祭祀太阳的样子,但本质上描绘的还是自然景象(天象)。
到了金文中,由“日”和“T”组成的阳字,出现了修饰笔画,结果越来越趋近于“昜(yáng)”。昜字由“日”“一”“勿”组成,“勿”有飞扬、强大之貌,“昜”就好像一轮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光芒四射。
再看“阴”。甲骨文中的“阴”字十分少见,以至于学者们一度以为那时还没有“阴”,但后来发现卜辞中有“戊戌卜,其阴?已启,不见云”的句子出现,这个“阴”字,主体是“云”,当太阳被云层遮蔽,就阴了,字左边有代表小丘的线条符号。这或许表示先人对于“阴”的直观印象——物体被云遮盖造成了阴。在部分“阳”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左侧也添加有类似的符号,这很可能在后世发展为阴阳二字的偏旁——“阜(阝)”。阳成了“陽”,阴则成了“陰”。
汉代《说文解字》将阴阳二字都归为“阜”部,阜即为山丘。至于阴阳二字的字意,也与山联系在一起。今人不能不承认,这很贴切,也很科学。中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高山兀立,日光只能斜射到山的南面,山南受光的山坡即为“阳面”。“阴”的右边由“云”演变为“侌(yīn)”,侌表示正在环转团聚的雾气,用以解释北坡的“背光”现象,而背光的北坡即为“阴面”。
2、向阳而生
山水相依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随着新春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秦桧”“岳飞”“宋金战争”等词条接连登上热搜。在电影《满江红》中,沈腾所饰演的张大与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孙均一行,通过周密的设置,成功挟持秦桧,逼使秦桧在全军阵前诵读岳飞之词《满江红》,并命全军复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特别是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抖搂出文物尘封的美丽时,依然能感受到充满活力的盛唐精神。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这也意味着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开始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注重娱乐性,所以戏曲中总会有一个丑角专门逗乐,小说也多继承了这一特点,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应伯爵就比较典型;有时也会稍加变形,虽非丑角,但总会带来笑料,《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便是一例。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娥定居月亮时的“专属宠物”?
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说现在已步入了“五九”,但秋裤仍不能随随便便离身,大家还是需要这一保暖御寒“法宝”。秋裤是怎么来的?古人也穿秋裤吗?让专家带着你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秋裤演变史”。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年关将近,大寒已至。在二十四节气的终章,寒潮裹挟着岁末的晷时,也标志着品物的轮回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