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 故宫博物院藏

01

张择端是谁?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太有名了。

但张择端是谁?没人知道。

翻遍整张《清明上河图》,根本找不着“张择端”这个署名。

历史上,也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记载。

除了《清明上河图》后边,一个叫张著的人写跋文的时候提了一嘴。

北宋之前,一张画,没有署名或者没有印章这些关于作者的第一标识是很常见的,但这种情况在北宋几乎不会发生。

为什么呢?

因为北宋有个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

他老人家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大家的审美观。

在书画的整体布局方面,宋徽宗提出要“诗书画印,四位一体。”

缺一不可。

而《清明上河图》的本幅纸上,这四个鉴别作者的要素,一个也没有。

所以我们现在只有靠着张著的跋文来敲定这幅千古名画的作者。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02

张著的跋一共85个字: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目前关于张择端的第一手资料,也就85个字。

“(张择端)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

——说张择端喜欢画和《清明上河图》同一种画风的东西。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意思是张择端有两个代表作,一个是《西湖争标图》,一个是《清明上河图》。

不好意思的是,《西湖争标图》这个东西,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而所谓向氏的《评论图画记》现在也散佚了。

那张著这个人是谁呢?这位仁兄在历史上倒是有些记载。

他是金代宫廷内府书画收藏的掌眼者,官至监御府书画,也就是金内府的最高领导。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1205年)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

所以,他给《清明上河图》题跋时的“大定丙午(1186年)”,距离他成为皇家大内的书画收藏部总监还有19年的时光。

而北宋已经灭亡了59年。

03

在张著跋文的后面,有一篇明代礼部尚书吴宽的跋文。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他的这篇跋文里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金燕山张著,以此图为张择端笔,必有所据。至后人乃以择端作于宋宣政间。”

——张著认为这幅作品是张择端画的,那他肯定是有所根据的,所以我们后人都认为此画是张择端在北宋宣和到政和年间画的。

“今画谱具在,当时有如斯人斯艺,而独遗其名氏何耶?”

——但我们都知道,宣和年间宋徽宗编了一个《宣和画谱》,把他宫里面收藏的古画,包括画院里面他觉得好的画都收进去了。假如当时有一个画画这么牛逼的张择端,为什么宣和画谱偏偏把他漏掉呢?

有趣的是,吴宽提的这个问题,被后一任收藏者陆完回答了。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图之工妙入神,论者已备。吴文定公讶宣和画谱不载张择端,而未著其说。近阅书谱,乃始得之。盖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如东坡、山谷,谱皆不载,二公持正,京所深恶耳。择端在当时,必亦非附蔡氏者,画谱之不载择端,犹书谱之不载苏黄也。小人之忌嫉人,无所不至如此,不然则择端之艺其着于谱成之后欤!嘉靖甲申二月望日,长洲陆完书”

陆完认为这是因为张择端的政治站队问题。

《宣和画谱》编成的时候,蔡京还在当宰相,所以当时所有跟他不对路的人都不载入宣和画谱。

这和苏轼、黄庭坚的书法作品都没放在《宣和书谱》里面是一个道理。

陆完认为张择端一定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肯定看不起蔡京这种大权奸,所以《宣和画谱》里没记载他的任何信息。

然而,问题是,虽然宣和书谱里一样没有记载苏东坡和黄庭坚,可他俩有大量的资料存世,有很多故事脍炙人口。

反观张择端呢?

除了张著的那85个字,历史没有任何记载。

就像我们知道“《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王希孟”是因为蔡京的后跋文一样,王希孟在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

当然,后人也有怀疑,会不会是有人画了这样一张画托名?

明代董其昌在自己的《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有如下记载:

“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

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记载:

“《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但,我们从以图卷的造型方式、穷极精细的写实程度和绘制的工作量等方面来综合分析,该画大抵是要依赖于实地对景取材的。

张择端少时游历汴梁,没有身在汴京当京漂的目之所及,风物所感,怎么能画出这种浩瀚长卷?

所以,张择端是北宋人没错。

04

残本?

明代内阁首辅李东阳在画后留下的信息也很有意思:

其中有两点信息值得我们重视。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第一点:

“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人行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他物称是。”

李东阳说“高不满尺”,这是符合的,现存图高24.8cm,但是它的长度却不符合。

“二丈有奇”的长度应该是六米多。

但今天的《清明上河图》长5.287m。

那就是说,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比明代李东阳看见的时候至少短了70-80厘米。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第二点,李东阳说:

“此图当作于宣政以前,丰亨豫大之世,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而画谱不载。”

佑陵,即宋徽宗。

那也就是说,这幅画一开始是有宋徽宗的题签和双龙印的。

至少李东阳是看过的画上的题签和双龙印,不然他不可能瞎写。

但是现在在故宫里收藏着的《清明上河图》上,一开始的部分只是一张描花的彩笺而已。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所以这幅画一定是被割了。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猜想,宋徽宗的题字连同另外那80cm的画,被人裁下来装在一起,成为了独立的一幅作品被人卖掉了。

这种情况的概率有多大呢?

插一个小故事。

说民国时某天,画家兼收藏家吴湖帆,在街上收了一幅明代书法家詹景凤的草书长卷。

吴湖帆觉得原先的装裱不雅致,就请苏州裱画匠人马老五帮忙看看,问他能否把长卷改成几对四尺的条幅。

马老五看了看,说好,但要一百五十块大洋。

吴湖帆答应了。

(顺便提一句,做这种高级活计,千万不要跟裱画匠讲价,否则偷工偷在哪里,你都看不出来)

几个月后,马老五告诉吴湖帆,活已经做完了,吴湖帆到马老五家一看,长卷已经全部改成条幅,隔着窗逆光查看,居然一点接头的地方都看不见。

不过经吴湖帆通篇阅读,还是发现了一个瑕疵,原来是一个完字,被腰斩为宝盖头和一个元字。

马老五见状说,这个宝盖头与上一笔连笔,却和元字隔了差不多一寸的距离,我不认识草书,不好意思,拿回去重做。

而等到几个月之后,这幅手卷再经吴湖帆验收的时候,他发现那个完字又重新合体了,而那个上下连笔的地方竟然又看不出一丝剪断的痕迹。

05

不仅是作者存疑,《清明上河图》的“存世数量”也很多。

究竟有多少,没人说得清。

引用日本学者古原宏伸的调查研究,托名《清明上河图》的画作:

日本有18件,台北13件,纽约6件,伦敦4件,芝加哥、洛杉矶、布拉格、北京各1件,还有4件下落不明,总计53件。

【*数据不准确,但足见数量之多】

哪来这么多的《清明上河图》呢?

首先要归功于明朝人。

不仅现存《清明上河图》的宋代版本上,明朝人留下的题跋最多,而且《清明上河图》在明朝的受欢迎程度几乎达到了人人必备。

因为明人在歌颂盛世,赞叹某地繁华景象的时候大多都以清明上河图做比喻。

而现代人对画本身做出的过度解读,如“此画蕴含了北宋末期的亡国景象”之类,明人是一点也没读出来。

晚明的李日华在《紫桃轩又缀》中记载:

“京师杂卖铺,每《上河图》一卷,定价一金,所作大小繁简不同。”

明人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再创作简直成了产业化。

正是因为明朝人的大力追捧,《清明上河图》迅速成为了一件现象级作品。

在现存的众多的仿本当中,最著名的一件当然就是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传世的,目前所知原藏清内府的有两本:

现在

一本在故宫(49文物迁台)

一本在辽博(溥仪带去的)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清明上河图局部 仇英 辽宁省博物馆

《清明上河图》的两大未解之谜

清明上河图局部 仇英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仇英以当时繁华的苏州为样本,采用青绿重彩工笔画就。

不仅与宋代版本风格完全不同,还硬生生把原画扩大两倍成10米的巨制。

06

张择端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

这种传承,也是宋画历千年而不朽的精神所在。

(责任编辑:梁弈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