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老书店办雅集 喊老街坊回家(2)

老书店办雅集 喊老街坊回家(2)
2019-11-12 17:37:08 北京日报

“为宝雅集”不光线下活跃,线上也聚拢了一批京味文化的忠实热爱者和传播者。从小在冰窖胡同长大的刘亚伏已经86岁了,老人家是地安门读者群中最早的群友之一,她在群里发的短文《什刹海畔尝河鲜》《且说当年马戏团》《羊汤的故事》文笔可爱,充满温暖回忆。

11月17日,“为宝雅集”将办第三期,主讲人将围绕“北京小曲”开讲。

主讲人藏在什刹海胡同深处

记者花了一天时间,寻访到了三位深藏在什刹海胡同深处的主讲人,他们对老北京文化的真诚热爱和长久坚守,令人感佩。

转来拐去,首先在前海南沿寻得刘纯泉老先生家。刘纯泉说,他之所以不断地讲什刹海,是因为有一次见着进行社会调研的大学生,问他们“燕京八景”是什么,北京最早的铁路在哪儿修的,大学生们一问三不知。他想自己肚里的那点货不能给埋没了,于是开始了“宣讲之路”。刘纯泉怀念着老什刹海的淳朴和安静。“当年有专门送水的车,送几桶,送水人就在门框上画‘正’字,到月底凭‘正’字算送了多少桶水。”他说,当时人们互相信任,到商店买布,店家一定会让个寸头,多量个一两寸。

再兜兜转转,在柳荫街上,和邢正德老人见面。走在街上,他说,“咱们走的这条路,原来是条河。”

邢正德自小生长在此,画、写什刹海,对这位昔日的钢铁研究总院工程师来说还是头一回。画画虽是儿时所好,最初画的全是大脑袋、小短腿,那就反反复复地修改。文字方面,邢正德则用了3年时间写下24万字。这些画和文字去年出了一本书《银锭桥畔》。前两天,邢正德作为十三中学校友参加校庆,老同学们提起他画的学校里的豆面丸子摊都唏嘘不已,那会儿豆面汤小碗3分钱、大碗5分钱,同学们都好这一口。邢正德说,他写的画的都是家长里短、杂七码八的事儿,是给老百姓解闷儿的。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