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汉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使得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特别是东汉时随着地主豪强财富的积累而形成了庄园经济,在现存的汉代文物上可以看见诸多表现“怎么吃”“吃什么”的庖厨、宴饮主题图像或器物。有类庖厨俑在四川的东汉墓中屡有发现,反映了汉人注重饮食生活与“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男俑面露微笑,头戴巾帻,身着右衽衣,双袖上挽,跪坐于地,前置圆盆,盆上架案。右手持刀,左手按鱼,作切鱼状。人物表情生动讨喜,比例和谐,在写实的风格中又有适度的艺术处理。
除了庖厨俑之外,在画像砖、石中还有很多表现舂米、收获渔猎、酿酒、采盐等主题的。在表现宴饮后的乐舞、游戏题材的画像中,非常有代表意义的是在成都羊子山2号墓出土的一幅东汉观伎画像砖。它表现的是宴饮完毕,主宾开始欣赏歌舞的内容。食盘撤尽,只留画面正中可见的一大一小两酒器,方便观赏时饮酒。画面左上方二人跽坐于席上,男子头戴冠,着广袖长袍,旁边一高髻女子吹排箫伴奏。左下方二人共坐一席,齐捧排箫吹奏。右上方一人上身赤裸,跳弄七丸;另一人左肘击瓶,右手舞剑,剑尖正挑弄一丸。下方一俳优,上身赤裸,屈膝张臂,一手执桴,边舞边张口歌唱,诙谐滑稽;对面一女伎,头挽双髻,上身紧束,下穿喇叭裤,细腰束带,手舞长巾,侧身向后,足尖蹈其覆盘,势将起舞。
农人通过劳动获取食物,再由厨人烹饪加工,庄园主们与亲朋宴饮,进行投壶、六博等游戏,呈现出一派忙碌富足的景象。汉画像中的饮食图像不仅可以记录汉代食物的构成、烹饪技法,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的庄园主生活场景的重现,反映了阶级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
《宫乐图》为唐代的会食制留下了视觉档案
一尊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像近来引起争议。网友发现,雕像中人物卷头发、宽眼距、大鼻头,更像欧洲人,手持的也是英格兰长弓,且呈裸体,与其说是“后羿射日”,不如说是“大卫射日”。有网友调侃说,后羿学会赶时髦,知道烫发了,是留学时学的?
1948年,在解放战争正朝有利于人民的一方发展时,国民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币制改革”,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货币——“金圆券”。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漕港河的水,给了上海朱家角大家闺秀的灵气和智慧,与乌镇、周庄、同里相比,朱家角用“海派古镇”形容再恰当不过。作为勾连八方的航运码头,朱家角自古繁华富庶,迎送八方来客,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情怀。海派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开放吸收、博采众长的博大胸怀。如今,在岁月湍流不息的河岸,朱家角静静伫立着,给整座上海城保留了可以回头的理由。
说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你会想到谁?是奉命“凿空”西域的张骞?是一心求法的玄奘?还是那个平民行者,徐霞客?如下文所说,徐霞客与玄奘、张骞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没有奉谁的命令而出发,没人护送、自筹旅资,以一名‘老布衣’平头百姓的身份,靠着一根拐杖、一双旧鞋,完成了行走的壮举。”
七夕也称作“女儿节”,自有一种婉约、浪漫的气质。除了源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不只“有情”,还有乞巧、晒书,女拜织女、男拜魁星等充满期待的祈愿仪式。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七夕”既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又饱含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国节日寄托先人期盼与愿景,极富文化和浪漫主义色彩,衍生了一系列诗词歌赋、千古佳句,而其中尤以七夕节为甚,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国风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