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圆明园到底有多大?很多人以为清代的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个园子组成,并称之为“圆明三园”,其实,除了上述三园,清代的圆明园还有熙春园、春熙院。熙春园位于清华大学校内,目前还能寻觅到当年熙春园的许多名胜古迹。而春熙院位于何处?长期以来,对于春熙院的具体位置,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春熙院位于绮春园南侧的万泉河以南,即今北京大学的北部地域;有的则力主春熙院真实的地址位于长春园东北隅墙外的“二河开”地区。
笔者曾撰文《淑春园及其沿革》、《淑春园和春熙院》,介绍过春熙院的相关情况。近来,笔者翻阅到一些历史著述,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遂写成此文。希望通过与各方专家的讨论研究,互相验证,不断进步与完善,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圆明园遗址公园摄影:方非
前身为淑春园北半部
淑春园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建成的一座皇子赐园。那年正月,有七位皇子被诏准在畅春园以北修建赐园。因地方狭窄,只修建了四座园林,另外三位皇子在畅春园以东修建了三座赐园。
从史料看到的关于淑春园的最早记载,是《大清会典事例》所载:“乾隆二十八年,奏准圆明园所交淑春园并北楼门外等处水田一顷二十三亩六分三厘,岁征租银三十九两一钱九分五厘有奇。”这两行文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人们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这段记述不仅使人们认识到淑春园已被内务府收回,由圆明园进行管理,而且拥有很大的占地面积。
也是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大学士傅恒由圆明园东南的春和园,搬迁到大道南侧的淑春园。他迁居的是淑春园的北部。迁入春和园的是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有永瑆的《四月初六日赐新居恭纪》为证,诗末有注:“即傅文忠公赐居”。傅恒,字春和,镶黄旗人,是权倾朝野的椒房懿亲,他的姐姐是皇帝最宠爱的孝贤皇后富察氏,皇帝又将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下嫁傅恒次子福隆安。傅恒由侍卫累进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侍卫内大巨、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
傅恒迁居到淑春园的北半部,包括后来的鸣鹤园和朗润园。他对旧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又按旧例将新园以自己名号命名为春和园。傅恒住进春和园后,仍然是尽献忠心,投身督师大金川之战和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立下赫赫战功。乾隆帝在紫光阁为百位功臣画像时,把傅恒放在第一位。傅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病逝后,春和园被内务府收回。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关于淑春园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在圆明园总管园务大臣属下,设置春熙院八品苑副一人,管理此园事务。后在清代的官方文件《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圆明园卷》记载:“(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奉旨:淑春园改为春熙院”,这说明官府在乾隆四十五年已经决定将淑春园改为春熙院,并且开始新园的修建工程,到乾隆四十七年基本完成了准备工作可以开园了。
乾隆
乾隆为春熙院赋诗
春熙院的修建工程规模不是很大,是在淑春园北半部即春和园的基础上修建的,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园内西部。竣工后,乾隆为各座殿堂题写字对、横批、字条等共十六幅(张),同时还降旨如意馆画家,指名绘制图画、画条、横幅和册页,并且限定山水、花草和人物,还要将这些绘画悬挂在指定的殿堂里。
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首游春熙院后,又来过几次,而且每次都是上元节观灯前来,来必有诗,诗不离“春”字。比如《题春熙院》诗:“万物到春来,而不具熙意。此院独擅名,亨帚因名字。然吾此偶临,弗喜以愁对。向隅古有言,况向隅奚啻……”乾隆帝对园中重要的建筑景观,如春润堂、真赏室、静娟斋、融缘堂等,都有吟咏题诗,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春熙院平时的修建工程不多,每年修建的花费开支,在和珅、福长安等圆明五园的开支年底上报奏折中均有记录。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到嘉庆二年(1797年)都在十二月底上报。如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奏折:“圆明园、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春熙院内外等处零星粘修各座殿宇,找补糊饰、挖朴窗心,粘补风损勾滴,粘修桥梁、藤萝架,抹饰勾抿墙垣,成砌大墙,捞堆坍塌山石泊岸、码头,拆堆山石高峰,挑换鱼幪等项。以上五园粘修活计,按倒销算,用工料银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三两三钱三分九厘。”各园的较大工程列在《清单》内,但是春熙院的具体工程很少列入《清单》。目前看到的最大一项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销工料银六百十一两三钱九分三厘”。
春熙院是京西御园中最不受重视的一座。乾隆帝莅临的次数不多。查遍嘉庆帝皇子时的诗集《味余书屋诗集》和《嘉庆御制诗集》,竟然没查到一首春熙院诗。乾隆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来园写过一首《鹤来轩》诗以后,就再不见春熙院诗了。从此以后,春熙院基本被闲置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帝在嘉庆元年(1796年)十二月四日看过和珅、福长安关于春熙院春润堂等处修补工程工料银的奏折以后,心目中春熙院这座御园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他把春熙院赏赐给谁了呢?
淑春园南半部给了和珅
在乾隆四十五年还发生了另一件事,就是乾隆帝将淑春园南半部赏赐给和珅。此前一年,乾隆刚将自己最宠爱的和孝公主指婚给和珅儿子丰绅殷德,并将什刹海南岸一块地基赐予和珅修建相府。
和珅获得新赏赐的园子后,亲自规划设计,开始大规模的修建工程。他将园内水田改挖成一座湖泊,湖中心仿效圆明园的蓬岛瑶台修建了山石岛屿和亭台阁榭。又在湖南岸仿效御园的夹镜鸣琴修建了相应的景点,在湖岛东岸仿福海别有洞天建成一座石画舫。全部造园工程完成后,和珅将新园改名“十笏园”。昭梿在《啸亭杂录》给予恰当的评价:“京师西北隅近海淀,有勺园,为明米万钟所造。结构优雅,今改集贤院,为六朝卿贰寓直之所。其他多诸王公所筑,以和相十笏园为最。”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倒台后,庆桂、盛住、永瑆、绵恩等王公大臣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将查抄结果列出一份清单。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和珅犯罪全案档》记载,清单中载有“钦赐花园一所(楼台六十四座,四角楼、更楼十二座,更夫一百二十名)。”这便是万泉河畔的十笏园。
十笏园石画舫遗址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历史上,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从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接收学生、传授学问。司马迁曾描述了孔子一生收徒授业的奋斗情况:“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孔子门下三千徒相立、七十二贤人的情形。
一个沿街挑担卖饼的,能在“县中心”住独院两层小楼,还养得起漂亮妻子当全职太太。这人是谁?说他是卖炊饼的武大郎,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武大郎(宋文华饰)卖炊饼。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
最近“显眼包”三个字活跃于各个网络平台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又有点丢人现眼。在被网友们广泛使用后,引人注目的“显眼包”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暑期去各个博物馆打卡的有趣文物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并将其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于是网络上关于“显眼包”的热度再次冲上热搜。这也不由得让现代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古代的“显眼包”们造作起来,究竟是什么样?
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南名士周寿昌到广州游历时记下不少新鲜见闻,其中“最奇者”还要数“画小照”: 坐人平台上,东面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古往今来,从古罗马到古埃及,从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到北欧海域的维京人,语言、文化、社会形式迥异的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一代代流传着属于自己的精奇志异。似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神秘力量和魔法生物的幻想和探索是不分东西南北、无论古今中外都能参与的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