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胡春芳:“双面织”织出的岁月时光

2017-12-25 13:50:44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胡春芳是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村人,2010年入选海南省第二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海南,会织黎锦的手艺人不算少,但在高手云集的“织锦圈”,胡春芳依然显得“鹤立鸡群”——现代版双面织技艺是胡春芳所独创,她在传统版双面织的基础上织出了新的花样。“是双面‘织’,不是双面‘绣’,双面绣是白沙那边的。”胡春芳很认真地强调道。

“传统的那种双面织是黑白的,而且正反面的花纹都一样。但是我自己创造了新的织法,色彩非常多,而且正反两面的图案都不一样,这是非常难的。我也失败很多次,弄到线都断了,再拉线再研究”胡春芳的介绍得到了当地几名织锦能手的认同,“她这种织法确实不简单!”

胡春芳:“双面织”织出的岁月时光

50年前,胡春芳9岁,她第一次跟奶奶学织黎锦后,就爱上了这门手艺。这之后,她一直和奶奶、母亲学习黎锦,技艺不断精进的同时,还受到了同村人的注目,许多没有时间织布的村民会和胡春芳的母亲下订单,再由胡春芳交货。在当时,黎锦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那时候商店里物品不丰富,去商店里买布都没有什么布,没有的确良,只能自己织。所以老人都会教我们,你从小要学织锦,到你以后成家了,带小孩干家务活就没时间织了,可以拿自己现在织的筒群来穿,所以从小就要学这种技术。”

高中毕业后,胡春芳做了3年教师,80年代时,她穿上母亲为自己织成的黎族盛装嫁入加茂村,在农场担任后勤工作。每当休息之余,她都会磨练自己的织锦技艺,也是因为如此,即使在黎锦几乎断代的年代,她依然传承了绝大数的传统技法,并在其后的岁月里把黎锦发扬光大。

胡春芳:“双面织”织出的岁月时光

由于小时候在农场生活,受教育程度又高,胡春芳的普通话说得很清晰,言谈举止间也透着一种知性美,更重要的是,她对黎锦的理解,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模仿”和“重复”,她更喜欢捕捉新鲜的东西,和黎锦进行“碰撞”。

嫁入加茂村后,她发现婆婆也会织黎锦,而且图案和技法与自家的不同,这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好奇心,“我就跟着婆婆学新花样,这样一来两种风格的就都学会了。”在婆家,她和婆婆两人轮流带孩子,当其中一人抱着小孩去玩的时候,另一人就会坐下来默默地织起黎锦来。

胡春芳:“双面织”织出的岁月时光

2002年七月初七,保亭民间组织传统民俗活动“嬉水节”,节会其间会举办黎锦技艺大赛,赛后还会展示参赛作品以及各地征集来的优秀作品。“记得是2002年,我去看了黎锦展,觉得好看,就连续去了两年。”当时,所有展出的作品在织法和图案方面都比较相似,胡春芳就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我记得有一种传统的双面织,参展作品里面是没有的,我就想把这个做出来。”2003年,胡春芳开始研究双面织,她先是从最简单的平纹图案开始,最初研究出来的是正反面图案一致的织法,技巧纯熟之后,胡春芳开始不断突破极限,在颜色搭配、图案上进行了丰富,又将两面花纹一样的双面织改进成了两面图案不同的升级版双面织。2007年,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胡春芳参加了当年举办的嬉水节黎锦技艺大赛并一举夺魁。

“当时就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他们都来报道我。新闻出来以后,海南省好多黎锦方面的专家都来找我,来到我家里,让我现场织给他们看。看我织出来了,他们就说我是‘双面织’第一人。”得到专家的“认证”后,报道胡春芳的媒体越来越多,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胡春芳:“双面织”织出的岁月时光

2013年,一位来自上海的客人辗转找到胡春芳,请她织一条色彩和花纹均十分“怪异”的围巾。“我是头一次看到那种织法,客人也说不出来是来自哪里的,只说是旅游时买的,找了很多人都织不出来,后来看到我的资料,说海南有双面织,就到我家来了。他给我留下一张围巾的照片就走了,后来我就根据这张照片,反复看、反复研究,终于还原出来了,织了一条给他。”如今,这条色彩斑斓的围巾已经成了胡春芳家的“热卖单品”,连续卖出了好几条,每条售价6000元。

“如果是普通的织法,织一条只用两三个星期,价钱在800元左右。但是我织一条双面的需要两个月,可以卖到五六千元。当然,我也不是每天织,每天要干农活,利用业余时间来织。”胡春芳说,双面织的操作过程更为复杂,普通织法每个花纹只需要5步,使用5根木棍(织锦工具),但是双面织的每个花纹需要9步,使用10多跟木棍。如今,胡春芳已经研究出了4种不同的织法,而且与其他黎锦传承人不同的是,她的每一条双面织作品上都将自己的名字作为花纹绣上去,很有“版权意识”,而这也是区分她和其他人作品的最明显的标志。

这些年,双面织不仅带给她更大的名气,也带来了更可观的收入。从2015年开始,双面织的订单稳定起来,每年有近7万元的收入,加上普通的织锦产品,胡春芳每年可创收10万元。“这些年挣了几十万元,拿来盖了一栋楼。”

胡春芳所在的村子里没有合作社,本人又不在传习所工作,只在家里面织黎锦,买家也都知道她的规矩,会专门上门订货,北京、南京的、苏州各地都有客人慕名而来。

胡春芳:“双面织”织出的岁月时光

胡春芳说,按照老规矩,自家的手艺是不能传外人的,但是作为黎锦技艺传承人,她对社会应该有传承的责任和担当。手艺传出去之后,胡春芳的心情十分负责,有不情愿,有内疚,还有光荣。“这种双面织是我独创的,也只有我会织。如果我不教,别人就学不会,手艺就会失传,所以我必须教。出了我一个人创造了双面织,我教她们之后,我希望后面的人比我更会创造,为黎族创造出最好的技术来。”

13年开始,胡春芳就接受海南省的邀请,到三亚教导双面织技法。不过,胡春芳并没有去学校参与学生的培训工作。“学校我是不教的,我只在家里教,或者去培训班。学校开课不需要传承人,有黎锦的一点基础就能教,我又没有教师资格。我们传承人不一定要去学校教学,就在自己家里创作,搞精品出来,也能达到传承人的目的。”

胡春芳:“双面织”织出的岁月时光

今年,胡春芳收了8名徒弟,还在保亭县举办了公开的培训课。除了教她们双面织的技法,她们自己织的黎锦产品也会在胡春芳家中寄卖。每条织锦上都缝着一个小布片,写着手艺人的名字,每卖出一条就会在记事本上登记一条,日期、姓名、价格等信息都有注明。据胡春芳介绍,8个徒弟中有三个学得还不错,她们产品销路还可以,胡春芳出去参加各省市的博览会时,也会带去土徒弟的作品,“这边是我亲手织的,这边是徒弟的,我都会分开,他看上哪个就随便买。”胡春芳说,“也是尽所能地让大家一起通过黎锦致富吧。”

除了徒弟之外,胡春芳还把黎锦技艺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媳,“不管是女儿还是媳妇我都教,她们都是用休息时间织,都很喜欢,我说你们喜欢我就教你们织。”

对于胡春芳来说,黎锦技艺足以让她衣食无忧,如果要说有什么缺憾,大概就是保亭县对双面织技法还不够重视。“从我公开登报一直到现在,我们县好像都不那么重视,后续发力不太够。省里的领导就很重视,把我的宣传放到报纸上面登报,可是我们这里一直都不闻不问,也不公开,也不给我传播,只有省上面来找我,等到今年才开始第一次搞合作。”这种缺憾也是出于胡春芳对双面织技术本身的骄傲,与生计无关。“不管重视不重视,只要我们创作出来,就有销路。”

胡春芳:“双面织”织出的岁月时光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