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数字技术给戏曲艺术带来了什么

2018-02-14 10:23:39    中国文化报
 参与评论()人

改变戏曲记录方式

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前,戏曲记录只能依靠文字、插图或口传。在漫长的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舞台人物造型长期得不到重视。历史上有一些记录戏曲的书籍流传下来,比如,明代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中,每一出杂剧前面都有详细的穿戴描述,谓“穿关”。但传统媒体技术还是极大地限制了戏曲记录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非常可贵的是,近年来,一些有志向的业内人士开始探索对传统戏曲进行全方位地记录和传播。有发达的摄影技术和数字存储技术做后盾,收集、加工、保存精致完美的图像资料变得更加便捷。

摄影术自西方传入我国以后,在1905年出现了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拍摄的戏曲电影《定军山》。笔者认为,就传统戏楼和舞台这种交流方式而言,电影的介入就是一种新媒体。不断更新的新媒体在记录手段上的便捷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比如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等大型戏曲影像记录工程,尽管涉及剧目和院团数量庞大,但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工作开展较为省时省力,录制艺术效果也较为完美。

推进戏曲传播与交流

2017年末,文化部向社会公开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普查中共有348个剧种,参加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0278个,既要求厘清各地方剧种的发展脉络,又要把现状数据信息摸排精确,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然而,以往需要大量人工的劳动内容,在当今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面前大为减缩,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APP软件,可以轻松实现“把戏曲装进手机里”的梦想。一些机构一直在开展这方面的努力,从非遗传承、戏曲创作、艺术教育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切入,试图打通戏曲与市场之间的壁垒。近日,民间机构发起的“我爱我的家乡戏,跟我一起来演绎”影像征集活动用当代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大家关注自己的家乡戏,把自己与家乡戏的动人故事、台前幕后、点点滴滴,用手机镜头记录下来,再视频上传至主办方。由于手机终端社交功能的特殊性,每个智能手机的用户都成为一个自媒体,能够为自己的家乡戏代言,传播乡情乡韵。

关键词:戏曲数字技术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