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民俗 > 正文

霡霂、滂霈、雴霫……如何有文化地表达天气?

考大家个小问题。假设屋外正在下雨,请在三秒内,想出一个有文化的词语来形容降雨情况。

@天气预报十级听众: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成语爱好者:斜风细雨,狂风骤雨,瓢泼大雨,疾风暴雨。

第一个回答够简约,但好像不够有文化。后一个回答挺有文化,但似乎不够简约。那么,还可以用什么词呢?

古人莞尔一笑,答道:霡霂(mài mù),滂霈(pānɡ pèi),雴霫(chì xí)。

跟着朗读一遍,总算是把发音整明白了。不过,这几个词语说的是啥意思?确定是在说下雨?

还真是,“霡霂”指小雨,“滂霈”指雨水盛大之貌,“雴霫”指大雨。这些词也常能在古人的诗文中见到。

惜字如金的古人,最讲究遣词造句。除了“霡霂”“滂霈”“雴霫”,古人还会使用哪些词有文化地表达天气呢?

八方之风:东风、胡风、商风

先来看看风。风是古人较早注意到的自然气候现象之一。前段时间歌曲《大风吹》特别火,歌词有句是“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大风”是在形容风的程度。现在经常使用的微风、狂风、暴风这类词也大都是在描写风的程度。

其实,风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观察。比如,风的来向。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风向与季节、农业生活联系紧密。古代流行“八方风”的说法。所谓的八方,是指东、西、南、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稍加了解便可知道,这八方风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它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观象玩占·八方暴风占》中详细说了这种对应关系,冬至以后的四十五日,主北风;立春以后的四十五日,主东北风;春分以后的四十五日,主东风;立夏以后的四十五日,主东南风;夏至以后的四十五日,主南风;立秋以后的四十五日,主西南风;秋分以后的四十五日,主西风;立冬以后以后的四十五日,主西北风。

小满节气刚过,按照古人的说法,小满在立夏与夏至之间,现在应该主要刮东南风。

八风与节气对应的示意图

八风与节气对应的示意图

古人作诗时经常使用“八方风”概念。如“东风”常常被用在描写春天的诗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等等都是如此。

“西风”常常被用在描写秋天的诗句中,古人留下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这些诗句。

初读这些诗,以为诗人只是在告知读者风的来向,但已在不经意间向读者透露了季节、温度的信息。

也许你会疑惑,古诗多为五言诗、七言诗,短短一句话中使用“东风”这些二字词问题不大,使用“西北风”这些三字词不会显得有些违和吗?

别担心,古人已经想出了办法。古人将八卦与风匹配,如此便形成坎风、艮风、震风、巽风、离风、坤风、兑风、乾风(北风、东北风→西风、西北风,一圈)。下次若是再在诗文中碰上“八卦+风”的名称,可一定要瞬间会意,这可能是作者在告诉你背后的季节信息呢。

不同方位刮来的风还拥有别称:北风,又名“胡风”“广莫风”;东北风,又名“条风”“融风”:东南风,又名“清明风”;南风,又名“景风”;西南风,又名“凉风”;西风,又名“阊阖风”;西北风,又名“不周风”。这些出现在诗句中的别称,往往包含着多重信息。以“胡风”为例,胡风指从北方刮来的大风,也意味着寒冷。李白有诗“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白纻辞三首》)这里“胡风”就与“寒云”呼应,指凛冽的寒风。

来源/李传军 《四时八风:风与中国古代民众的时间生活》

来源/李传军 《四时八风:风与中国古代民众的时间生活》

古代还有“五方风”的说法。古人以五音宫、商、角、徵、羽,匹配东、西、南、北、中五方。五方风也被写进诗歌里,如“商风”。“商风”为西风、秋风之意,“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阮籍《咏怀》),“商风”一词给诗句带来了无限的悲怆之感。

电闪雷鸣:天鼓、天笑、银索

说完了风,再来看看雷电。对今人而言,若是在雨日听到轰鸣的雷声,一定不会觉得奇怪。科学告诉我们,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古人对雷的感受却不是这样。因为不了解雷电的原理,古人对雷电怀有敬畏之心。现在很多道教宫观配有雷神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古人对雷神的重视。在古人心中,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如果做了坏事,或者违背誓言,很有可能会遭到五雷轰顶去世。

雷声的神秘与古人对雷的敬畏共同塑造了古人对雷神的想象。在一些人心中,雷神是自然神,有着野兽的形态。《山海经》中,最早的雷神是龙身人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还有人认为,雷神是鸟形。研究表明,汉画中的某些雷神形象残留有鸟的局部特征。道教中,雷神多为人形,道教中的雷神已经形成一套系统,包括有元帅、主将、副将、雷兵雷吏,人物类型十分丰富。

从文学作品来看,古代作者还是更喜爱把雷神与鸟的造型关联起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长相被形容为“毛脸雷公嘴”,“雷公嘴”说得是瘦瘦尖尖的嘴脸,“捌形状尖锐如鸟嘴”(赵永岐:《中华图像文化史》)。

霡霂、滂霈、雴霫……如何有文化地表达天气?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在北宋,东京人往往以喝粥开始美好的一天,每日五更时候,“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024-02-23 10:02 《东京梦华录》 食疗养生 宋代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