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乾隆十八年的史料记载,这一年端午节皇宫中消耗掉的粽子足足有两千余。
显而易见,这么多的粽子,用途不仅仅在于吃。
乾隆十八年端午节当日,皇帝的膳桌上摆放了1276个粽子。此外太后、皇后和其他嫔妃的桌子上粽子也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这在当时称为“粽席”,不仅人要吃粽子,还得邀请神明一起来享用。
乾隆帝还会设宴邀请满朝文武大臣一同庆祝,宫中的宫女、太监也会在这一天得到赏赐,图个过节的吉祥气氛。此外,还得预备一部分出来祭奠列祖列宗。
所以粽子的数量与精致程度也代表了皇家的气度与威严。
其次,除了吃喝要比平日不同外,人的穿着与宫殿摆设也要区别于平常。端午节这天乾隆帝会在自己的朝冠上面插艾草,太后、嫔妃等宫中女眷头上簪子的式样,基本是五毒簪、老虎簪、艾草簪等。这些做法用意相同,都是希望能够借此消灾避邪,迎接福泽。
各宫的陈设需要提前更换,瓶内插花、桌案摆设大多取与端午相关的吉祥元素。
宫殿中熏炉所用香料,是以艾草、菖蒲的根茎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皇家对端午节日的重视与考究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就是玩乐方面,民间在端午节这天要举办大型的划龙舟赛事,乾隆皇帝不能出宫与民同乐,便在宫中安排同样的活动凑热闹。龙舟地点一般选在圆明园或者皇家西苑,乾隆皇帝会亲自前去观赏。
全国各地逢重大节日,都会提前准备贡品献给皇家,端午节的贡品也称作“端阳贡”。
乾隆皇帝作为回应,要赏赐一些物件下去,一般是香包、扇子、香袋这些物品,东西不在于价值名贵,而胜在精致庄重、福泽绵长。
端午节的最初由来
今人看端午,多半以为是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但是据考证最早并非如此,
只是由于传说当中,屈原葬身汩罗江的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因此人们才将端午节的涵义里,多添了怀念屈原这一重。
汉人的先辈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观测天象,古人认为浩瀚无垠的星空中,埋藏着许多能够昭示命运的奥秘。人们根据日月交替、星宿位置等,将天空中靠近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划分成28组,我们所知的二十八星宿便是由此而来。
位于东方的七个星宿因为可以连接成一个龙的形状,故又被称作“苍龙七宿”。
一尊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像近来引起争议。网友发现,雕像中人物卷头发、宽眼距、大鼻头,更像欧洲人,手持的也是英格兰长弓,且呈裸体,与其说是“后羿射日”,不如说是“大卫射日”。有网友调侃说,后羿学会赶时髦,知道烫发了,是留学时学的?
1948年,在解放战争正朝有利于人民的一方发展时,国民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币制改革”,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货币——“金圆券”。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漕港河的水,给了上海朱家角大家闺秀的灵气和智慧,与乌镇、周庄、同里相比,朱家角用“海派古镇”形容再恰当不过。作为勾连八方的航运码头,朱家角自古繁华富庶,迎送八方来客,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情怀。海派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开放吸收、博采众长的博大胸怀。如今,在岁月湍流不息的河岸,朱家角静静伫立着,给整座上海城保留了可以回头的理由。
说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你会想到谁?是奉命“凿空”西域的张骞?是一心求法的玄奘?还是那个平民行者,徐霞客?如下文所说,徐霞客与玄奘、张骞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没有奉谁的命令而出发,没人护送、自筹旅资,以一名‘老布衣’平头百姓的身份,靠着一根拐杖、一双旧鞋,完成了行走的壮举。”
七夕也称作“女儿节”,自有一种婉约、浪漫的气质。除了源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不只“有情”,还有乞巧、晒书,女拜织女、男拜魁星等充满期待的祈愿仪式。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七夕”既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又饱含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国节日寄托先人期盼与愿景,极富文化和浪漫主义色彩,衍生了一系列诗词歌赋、千古佳句,而其中尤以七夕节为甚,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国风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