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仲夏的端午这一日,“苍龙七宿”正好运行到正南中天,古人认为这是世间万物最鼎盛的时期,
《易经》将这一天象称之为“飞龙在天”,是最吉利的卦象。
华夏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已非一朝一夕,“飞龙在天”的日子又被视作祥瑞之兆,这便是端午节的最早由来。
端午节是承载文明成果的体现,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以酬谢天地神灵和祖先功德。
至于流传广泛的纪念屈原一说,最早出自于南朝时期吴均的著书,此时距离屈原过世已经有750余年。虽然经后世考证这一说法纯属杜撰,与端午节的实际由来并无关联,
但由于屈原受人敬重,后人竟也逐渐在端午这天,顺便怀念屈原。
屈原生于战国末期,是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少年的屈原胸怀大志、博闻强识,受到楚怀王信任,任楚国三闾大夫。他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对黎民百姓之苦抱有深深同情,
步入仕途后着手变法,想要在楚国推行新政。
不料屈原的政策因触及到旧贵族阶层利益,遭到了严重反对,但屈原并未就此退缩,而是同这些势力进行顽强斗争。可是在部分贵族一次又一次的谗言当中,屈原最终还是被流放外地。
秦楚两国关系恶化之后,秦国曾邀请楚怀王到秦国赴会,屈原虽极力阻止,但抵不过一干奸臣小人的进言,
楚怀王最终被秦军劫持到咸阳,客死他乡。
下一任楚王即位后,楚国形势更是一落千丈。
屈原在第二次流放的路途当中,知道故国灭亡后,遂投身汩罗江以身殉国。
各地庆祝端午的不同风俗
我国地域广袤,端午节风俗的形成是南北方融合的产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会注入新的养分。
以龙舟的形式祭拜神明是端午最重要的代表活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以及屈原的故乡湖北,至今仍保留着这种习俗。
据史料记载,七千年前的古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用木头做的船。龙舟最开始是在木船上面刻出龙形,后来工具和技艺不断提升,便开始将木船雕刻成龙的形状,在上面涂满彩绘。
赛龙舟是一项多人划桨的竞争活动,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在比赛前一般要举行隆重而严肃的祭祀仪式,福建台湾一带则会前往妈祖庙中祭拜,人们一般会祈求风调雨顺,邪祟退避,灾祸消散。
一尊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像近来引起争议。网友发现,雕像中人物卷头发、宽眼距、大鼻头,更像欧洲人,手持的也是英格兰长弓,且呈裸体,与其说是“后羿射日”,不如说是“大卫射日”。有网友调侃说,后羿学会赶时髦,知道烫发了,是留学时学的?
1948年,在解放战争正朝有利于人民的一方发展时,国民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币制改革”,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货币——“金圆券”。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漕港河的水,给了上海朱家角大家闺秀的灵气和智慧,与乌镇、周庄、同里相比,朱家角用“海派古镇”形容再恰当不过。作为勾连八方的航运码头,朱家角自古繁华富庶,迎送八方来客,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情怀。海派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开放吸收、博采众长的博大胸怀。如今,在岁月湍流不息的河岸,朱家角静静伫立着,给整座上海城保留了可以回头的理由。
说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你会想到谁?是奉命“凿空”西域的张骞?是一心求法的玄奘?还是那个平民行者,徐霞客?如下文所说,徐霞客与玄奘、张骞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没有奉谁的命令而出发,没人护送、自筹旅资,以一名‘老布衣’平头百姓的身份,靠着一根拐杖、一双旧鞋,完成了行走的壮举。”
七夕也称作“女儿节”,自有一种婉约、浪漫的气质。除了源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不只“有情”,还有乞巧、晒书,女拜织女、男拜魁星等充满期待的祈愿仪式。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七夕”既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又饱含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国节日寄托先人期盼与愿景,极富文化和浪漫主义色彩,衍生了一系列诗词歌赋、千古佳句,而其中尤以七夕节为甚,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国风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