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是唐代诗人刘言史题立秋的诗句。立秋,表示已进入秋天:“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明代沈周《卧游图册》之一描绘的秋色
立秋,在古代是重要节日之一。天子三天前开始斋戒,立秋之日,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都城西郊之外,迎接秋天的到来;回来之后,“赏军率武于朝”,沙场点兵“简练桀俊”,以备“巡彼远方,以征不义”。(《淮南子·时则训》)
古代出兵打仗多在七月,原因之一是“因粮于敌,军食可足也”(《孙子兵法》)。以曹操为例:建安十二年出卢龙塞征乌桓;建安十三年南征刘表;建安十九年征孙权;建安二十三年西征刘备,皆在七月。此例沿至后世:洪武元年(1368)秋七月,朱元璋令徐达北伐,进军元大都。建文元年(1399)秋七月,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部落大举入寇,七月十六,朱祁镇率师亲征。
用兵于外,法治于内。《吕氏春秋》中说:“刑罚不可偃于国。”偃,意思是停止。认为“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牾相侵也立见”,社会将不安定。所以,立秋之后“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审决狱、平词讼。
今年立秋在农历七月初十。七月初七在元代称为女孩儿节。女孩儿们这天要作“巧节会”,邀集亲友中的女孩儿,“盛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祭拜天河,向天上的织女“乞巧”。七夕,清代宫廷里上演应节戏《七襄报章》《仕女乞巧》《银河鹊渡》;京城戏园子里唱牛郎织女《天河配》。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谓之为“鬼节”,用放河灯等方式祭奠逝去的先人。儿童们打着莲花灯、荷叶灯绕街而走,且边走边高声唱道:“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民国时期,北海被辟为公园,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举办盂兰盆会,超度阵亡将士。
北京人立秋讲究“贴秋膘”。热天苦夏,人们食欲不佳。凉快了,要吃羊肉补一下。夏仁虎《旧京秋词》:“立秋时节竞添膘,爆涮何如自烤高?”下面的注释是:“旧都人立秋日食羊(肉),名曰添秋膘。馆肆应时之品曰‘爆、涮、烤’。烤者,自立炉侧,以箸夹肉于铁丝笼上燔炙之,其香始升,可知其美。”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历史上,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从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接收学生、传授学问。司马迁曾描述了孔子一生收徒授业的奋斗情况:“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孔子门下三千徒相立、七十二贤人的情形。
一个沿街挑担卖饼的,能在“县中心”住独院两层小楼,还养得起漂亮妻子当全职太太。这人是谁?说他是卖炊饼的武大郎,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武大郎(宋文华饰)卖炊饼。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
最近“显眼包”三个字活跃于各个网络平台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又有点丢人现眼。在被网友们广泛使用后,引人注目的“显眼包”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暑期去各个博物馆打卡的有趣文物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并将其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于是网络上关于“显眼包”的热度再次冲上热搜。这也不由得让现代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古代的“显眼包”们造作起来,究竟是什么样?
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南名士周寿昌到广州游历时记下不少新鲜见闻,其中“最奇者”还要数“画小照”: 坐人平台上,东面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