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美术 > 正文

艺人的巧思,偶人的世界

2016-02-03 09:06:55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现在是偶人的世界,这里正在举办“偶人世界——徐竹初木偶雕刻作品捐赠展”。展览以“偶人世界”为题,既指徐竹初一生创作了600余件涵盖生、旦、净、末、丑各行的人物角色所构成的丰富多彩的木偶世界,也指他这一生心无旁骛,专注于艺术创作而活在木偶的世界里。

北青报:当初您为什么学习木偶雕刻?

徐竹初:我父亲就是木偶雕刻艺人,因为家里穷,我十岁才读小学。我的大伯是生意人,有一些见识,劝我的父母培养我读书,以后才有好出路,父母不希望我继承木偶雕刻。那时候,看父亲制作木偶只是觉得好玩。有时候父亲做木偶,我在旁边帮他打下手,做一些抛光等简单的工作。

1950年前后,文化馆成立了木偶班子,也组织一些汇演,父亲随着汇演队伍去了省会甚至去了上海,到哪里都大受欢迎。1951年,剧团到了北京,和当时苏联的木偶剧团进行交流,那时候能到北京去演出是非常光荣的事情,父亲制作的木偶成了代表中国的礼物送到东欧国家。回到家乡,父亲的活动越来越多,他一个人做不了,我开始帮忙。母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允许我一边念小学一边帮忙做雕刻。

16岁上初一的时候,教育部主办了一次全国青少年工艺品展览,我制作了三个木偶通过了市里、省里的选拔,被推选参加全国展览。在展览上,郭沫若看到我做的木偶非常喜欢,后来这三个木偶获得了特等奖。就这样我开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木偶雕刻里。

北青报:制作一个木偶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徐竹初:大概需要十几道工序:首先选材,选好合适的樟木块雕刻初坯;然后定型,要做生、旦、净还是丑,用裁刀慢慢刻出脸部五官的轮廓;之后磨光,再裱纸。为什么要裱纸呢?一个木偶要经过好几十年的表演,可能演出一两年就要翻新一次,裱纸不用伤害木头,木头也不容易开裂。裱纸后再给木偶上黄泥,要薄薄地上十几、二十遍黄泥,慢慢刷,刷好后抛光,过去我们用鲨鱼皮磨,现在用水磨砂纸。之后根据木偶的形象,用竹签细修,让木偶的五官更精致清楚。然后上十几遍底色,再来化妆,化好后推蜡,然后装头发等装饰物。做好的木偶不只是舞台表演,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北青报:在木偶制作上,有什么是您独创的、不同于老辈的工艺吗?

徐竹初:我主要是拓展了木偶的形象。过去“生”只分为老生、小生,后来我把分类变多了,有欢乐的、丑的,老生也分成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表情。过去“奸臣”只有一种,我细分成五六种,有比较老的、比较奸诈的、比较凶的。海龙王过去也只有一种,我把他们变成了四海龙王四种,每个都有不同的面目形象。

北青报:我注意到展览里有很多妖魔鬼怪的形象,有的眼睛里长出了手,有的好几个脑袋摞在一起,给人脑洞大开的感觉。

徐竹初:这些形象都是我的新创。我从小喜欢看《封神演义》,里面有很多描述鬼怪的形象,我根据描述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了这些形象。

小时候很喜欢听故事,喜欢看戏,看京剧、粤剧,除了这些还很喜欢看小人书,《封神演义》、《西游记》。我还喜欢到庙里去,庙里也有很多神仙鬼怪的形象,我非常喜欢。

北青报:您认为在木偶创作中什么最重要?

徐竹初:我认为木偶的形态最重要。木偶虽然是木头做的、死的,但是通过对木头的刻画,使它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老人形象的木偶)看这个木偶,我在它头里做了一个小机关,用手轻轻扣动机关,眼睛和下巴都可以动,像不像老人家没牙齿,嘴巴一抿一抿地动?这就是夸张。木偶很小,嘴巴很大动作很大,形象就很生动。我制作了一些木偶,眼睛嘴巴鼻子都可以动,加上演员的操纵,它们就能活起来了。

我们现在制作的木偶造型多样化,不拘泥于传统形象,此外就是有我们民族的特点、传统的特色。木偶各个国家都有,但各国的形象、造型、表演形式都不同,代表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和风格,我让木偶和戏曲、神话人物结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国家的。

北青报:现在漳州木偶传承情况乐观吗?有没有什么困难?

徐竹初:现在的传承人是我儿子和孙女,除了家人还有三五个人在学。我希望有更多的传承人,但很多人有兴趣却很难坚持下去。木偶雕刻要学得好起码要三五年,需要能刻、能画、能制作衣饰才能出去做,现在的情况是有的能刻不能画,有的能画不能刻,作为我们民营的手工艺人来说,手艺不全面就不能用这个谋生。希望政府能为传承人设立津贴,让他们在学习期间没有经济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学下去。

北青报:我看到您的孙女还很年轻,她现在学得怎么样?

徐竹初:她还在念书,在台湾学动漫制作,我希望她能把所学结合传统,将来对木偶雕刻还能创新。她现在还不能完整制作木偶,我想等她念完书再系统地学习,她也很愿意学。现在我儿子已经可以独立制作木偶了。

北青报:您认为中国传统民间艺人应该怎么做才能延续工艺的生命?

徐竹初:现在外来的动漫、动画形象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冲击很大,要想使民间传统手工艺取得发展,就要不拘泥于传统,让传统融于现代社会。此外,还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根据我们的实践,要融于市场,要想办法让人愿意掏钱买这个东西。政府可以扶持,但不是长远的。可以做一些容易普及、价格低廉的作品,我们制作了一些不到百元的木偶,作为小孩的玩具,也制作了一千来块钱的,比较高端的,可以作为礼品。

北青报:听说您的名字“竹初”是弘一法师取的,这是什么样的机缘?

徐竹初:那时候弘一法师正好住在我外祖公家隔壁的庙里,我外公是当地比较著名的医生,常给弘一法师看病。抗战时期,日本飞机在城里轰炸,我的父母搬到了郊外的外公家去住。那一年我出生,父亲求弘一法师给我取名,他非常乐意地答应了。因为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取名竹初。竹子初生是笋,笋的生命力非常强,底下的根也多,象征以后的财富和子孙都会旺盛。

文/本报记者史祎

展览:偶人世界——徐竹初木偶雕刻作品捐赠展

时间:2016年1月13日至2月28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五层19、20、21号厅

人物

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头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所创作的木偶角色多达六百余种,其中既有经典文学名著与地方戏曲故事,也有忠臣良将与市井人物,还有释道神仙与妖魔鬼怪。郭沫若先生称其“创造偶人世界”。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