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美术 > 正文

末代宫廷画师:1924年随溥仪出宫 晚年卖画为生(1)

2016-03-15 09:49:29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末代宫廷画师李挺梁的传人王竹坪临摹的郎世宁《八骏图》

■张鹏

近日,故宫推出的涂色画册《皇帝的花园》受到热捧,这是故宫为了纪念宫廷画师郎世宁来华300周年而作。郎世宁于1715年来到北京,后就被康熙任命为宫廷画师,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将西方油画与中国山水画融为一体,奠定了清代宫廷画的艺术风格,随着清亡,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宫廷画师以及宫廷画的技法也随之流落民间。日前本报记者采访到了清代最后一位宫廷画师李挺梁的第四代传人王伟,他向我们讲述了李挺梁的宫廷往事,以及宫廷画流落民间后的传承。

  王伟在作画

最后的宫廷画师李挺梁和他的传人

1924年11月,已经退位的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和他一起出宫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十名宫女、太监和随从,这其中有一名70多岁的老人。他一路走一路回望高高的宫墙,目光悲凉,这是他呆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他不知道离开了皇宫,自己的一身技艺还有何用。

这位老人就是清朝最后一代宫廷画师李挺梁。后来他无数次和孩子们说起这锥心刺骨的一天,从这一天起,传承了数百年、独树一帜的宫廷画技艺就此流落到了民间。

80多年后,我有幸从宫廷画师后人的口中,听到了最后一代宫廷画师的故事。清末国运衰微,郎世宁那一代画师的辉煌早已经成为过往,他们在紫禁城中几十年如一日用画笔营造出盛世景象。直到走出宫门的那一天,才知道世界早就变了模样。

宫廷画师消失了,幸运的是,宫廷画技艺经历时代变迁,险遭没顶之灾,最终流传了下来。

在幽静的莲石湖边,王伟有一间小小的画室,画室的墙上贴满了宣纸,上面是怒放的牡丹。他在这里潜心作画,正在准备个人画展。

王伟是宫廷绘画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宫廷画师李挺梁是他的姑老祖,也就是他爷爷的姑父。“我爷爷王竹坪从小跟着他姑父学画,是他的书童,每天和他一起进宫伺候,所以尽得姑父的真传。爷爷把这个技艺传给了我的叔叔和姑姑,我是从小跟着爷爷学的,如今我的孩子也在学,已经传到第五代,宫廷画技艺会一直在我们这个家族传承下去。”

关于这位姑老祖李挺梁的故事,王伟都是从爷爷口中听来的,可惜的是并没有照片或者画像留下来,他甚至不知这位前辈长什么样,关于他的史料也很少,他的一生浓缩成《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的两行字:“李挺梁,字云轩,清代画家,京师人,擅长指头画。”

指头画据说是李挺梁的独门绝技,用手指蘸上墨水颜料作画,这并非宫廷画技法,应是他闲暇时自娱自乐的玩意儿。王伟保留的李挺梁仅存于世的一张画就是指头画,很小的一幅,画在一个类似钱夹的袋子上,百年旧物,带着斑斑污渍和岁月的痕迹。

“听爷爷说这个东西是放奏折用的,有时候姑老祖向皇上汇报事情,就把写好的折子放在这里面带进宫去。”这是一幅画得很随意的静物,题写着“事事平安富贵吉祥”,是老百姓最普遍的愿望,落款为“砚华史李芸轩偶作”。李芸轩就是李挺梁。

“砚华史是他当时的官职,为五品官。听爷爷说,这位姑老祖少年便才艺超群,1873年丁丑科进士入宫,才21岁就成为宫廷画师,一度掌管如意馆,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在宫里服务皇家51年。有一段时间他颇得慈禧太后赏识,在颐和园住了不短的时间。”1970年,王伟曾在颐和园佛香阁楼梯西侧转弯的平台上发现一幅《花卉五福图》落款正是李芸轩的名字,应为姑老祖的作品,在乾清宫内室的东墙上王伟也曾见过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