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美术 > 正文

马可:衣服里的“士大夫”

2016-08-12 10:08:12  中国慈善家    参与评论()人

撰文:原宁辰

马可正在给一些汉字赋予新意,比如“无用”,比如“清贫”。她想通过一个坚持十年的品牌,重构人们与日常生活物品的关系,倡导一种“自求简朴”的生活方式。这一切,出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精神的追慕与践行。

撰文:原宁辰

“無用”生活方式宣導者 馬可

“無用”生活方式宣導者 馬可

“艺术的大门打开了,就差你自己抬脚迈进去了。”

“但我无法说服自己。”马可坐在我对面,呷了一口茶,回忆起2007年她人生中那个重要的抉择。那个决定,影响了接下来她十年乃至一生的事业和人生。

“我没有办法忘记他们”

马可身着一身简单的中式麻衣,一开口,声音像个女学生,柔声细语。但眼神很定,清澈,专注。与贾樟柯九年前在纪录片《无用》里拍摄的样子,并没有什么变化。

本土第一家设计师服装品牌“例外”大获成功后,马可与毛继鸿两位创始人发生分歧,是做大做强,还是沉潜做精?马可坚持后者。她搬到了珠海,于2006年创办了“无用”工作室。

北京無用生活空間

北京無用生活空間

次年,她在巴黎一家百年中学的篮球场,举行了“无用”的首场发布会。白色的灯箱上,矗立着如雕塑般静默的模特,设计好的衣服曾埋于泥土中一段时间,大自然参与了创作过程。一反传统坐在T台两侧看秀的形式,观众需要移步走向舞台,才能仔细打量每一件衣服的细节。

这场名为《土地》的发布会反响强烈,世界各地的艺术馆、美术馆纷纷向她伸出橄榄枝,邀请她前往策展。

马可前后犹豫了几个月,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她眼中,“艺术是人类最后的救赎,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高的殿堂”,她也毫不怀疑自己的创造力,确信在这个领域完全可以“拓展出一片天地”。但是,她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因为无法忘记“在乡村看到的一切”。

马可多年来坚持下乡采风,寻找那些埋藏在深山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田野调查中,她看到乡村生活的贫苦、凋零,也看到许多手工艺因为无人关注和保护,渐渐失传。

在大凉山,她看到山民们穿着缝缝补补的衣服,脚趾头在鞋子外露着,即使是白天,屋里也需要烤火取暖,照明,人们的脸庞被烟灰熏得一道道黑。

“我没有办法忘记他们。”马可一直问自己,“我可以功成名就,可以自己活得很滋润,可以成为一个知名的艺术家,但是我能帮助到什么人呢?我能够帮助到那些我见过的、生活在贫困和无奈中、生活在病痛和无力改变的现实中的人吗?”

“许多手艺人,我这次去探访他,他还好好的,下次去他就没了。”经历了这些,马可觉得自己没办法“做一个独善其身的艺术家”。相继老去的手艺人,“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她心上,她觉得如果不去做些什么,“不去做任何行动让它变得更好”,自己就是在逃避。

“你知道了他们的痛苦,就不能漠视痛苦的存在。”马可说,“我不能对这些人漠不关心,不能对中国手工艺的没落和消亡漠不关心,不能对这些贫困和痛苦漠不关心。”

2008年,在巴黎高级定制服装周上做完《奢侈的清贫》发布会后,马可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她下定决心,要赶在最后一代手工艺人去世之前,把他们的手艺记录下来,并且找到一批真正立志做手工艺的年轻人,帮助他们传承这些技艺。

北京無用生活空間

北京無用生活空間

无用是一家社会企业

创建工作室之初,马可把“无用”注册为一家公益组织,起名为“无用手的艺术中心”。她满怀热情,但在跟政府部门咨询是否可以销售时,得到了否定的答复。

现实面前,马可评价自己“好傻”。

“例外”的创业成功,让马可深知品牌的巨大影响力,她希望通过“无用”的设计传递她的价值观,但如果创作的作品不能实现销售,设计的价值就无法真正实现。

马可明确自己走的不是商业盈利路线,也断然拒绝了多家资本的介入,但仅仅依靠公益捐赠,并不能够为企业实现造血。

纠结无奈之际,2009年,她从一个孟加拉人的书中,得到了启发。

那本书是《穷人的银行家》,作者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他通过格莱珉银行小额贷款业务,改变了成千上万贫困妇女和家庭的命运。

马可如获至宝,一下子明晰了自己要做的“原来是一家社会企业”。

馬可在“無用”十周年分享活動上演講

馬可在“無用”十周年分享活動上演講

几经波折,2013年,“无用”从一个非营利组织完成了工商注册,定位为一家向社会传递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社会企业,目标是通过手工精心制作的出品向世人倡导,过自求简朴的生活,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由。

十年间,马可对“无用”的资金投入,全部来自自己的积蓄。她没有精确计算过,“大概投了个几千万吧。”在珠海,无用团队有40多人,北京的无用生活空间也有十多人,一座新的无用大楼正在珠海启用,北京的无用生活空间也有上千平米,所有人力及运营成本,均由她一人负担。

“日子还过得去,不会说揭不开锅。”马可笑言,她相信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和初心,如果不是为自己的私利,会得到老天的相助。

無用空間的手工木馬,讓很多人憶起自己的童年

無用空間的手工木馬,讓很多人憶起自己的童年

“无用”的用心

马可在不同场合解释过“无用”的由来。采风时行走在乡间,看到普通人家的日常物件,虽破旧不堪,却珍惜相传,她体察到了物品背后承载的那份用心。民间的器物虽然质朴,但是制作时不是为了商业销售,没有功利心,充满了情感。

回到城市,她对身边人说想做手工,回复犹如冷水泼面:这些都是过时、无用的东西。再回到山里,手艺人给的回答也如出一辙。马可想不通,自己认定的最宝贵的东西,怎么就成为他人眼中最无用的呢?

她一定要亲自试一下,索性把品牌也定成这个名字。

北京無用生活空間

北京無用生活空間

北京无用生活空间于2014年落成,距“无用”落户珠海已过去八年。马可对一切充满了耐心,她说,我喜欢慢慢生长的状态,就像一棵树的长成,顺从自然。

无用生活空间主要分为两部分:展厅每半年进行一次手工艺展览,不定期开设公益讲座;另一部分是“家园”,除售卖无用的服饰和手工生活用品外,也展示“无用”的理念。

“无用”的产品价格不菲,一件手工制衣,定价近万元,只接受定制,没有库存。下单后一般要等上一两个月,如果天气不好,或者一些植物染料短缺,交货时间还会延长。

面对外界对于“无用”产品定价和售卖方式的质疑,马可有自己的坚持。她认为“无用”表达的不仅仅是长时间的悉心设计,手工劳作,环保生产,以及对人的关照,也是一种珍惜物质的传统生活哲学。

“我们可以设计什么?生活中的必需品根本不需要看得见的设计,看不见的设计已经不再是设计,而只是一份‘用心’了。当你面对和你一样沉默的材料时,用心是带着对万物的爱惜之情、对劳作的尊重去深入体会和倾听。听懂后顺其自然去做,不扭曲,不强加。”

这种不同于常人的设计理念,聚集起一大批追随者。在无用十年庆典的分享现场,一位女士告诉众人,第一次穿上“无用”的衣服,心生莫名的感动,索性把衣橱里其他的衣服都扔掉了。

无用空间的一位员工,从“例外”时期就一直穿马可设计的衣服。当马可离开“例外”,她立刻辨别出来,那些衣服不再是马可的设计,“她觉得不对了,很难去说明为什么,但她就是知道。”北京的无用空间开业后,她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找到马可,“让我在无用空间工作,做什么都可以,哪怕是包一包茶籽粉我都心甘情愿。”

“它就是我,它就是我的心。”马可说,“当你把衣服穿在身上的时候,就是穿着我的心,我的爱。”通过“无用”的设计,马可把自己生命历程的体验传递给客人。“因为我非常爱我的客人,我是把衣服当成传递爱的媒介,我觉得一件好的衣服可以最大限度地抚慰一个人的心灵。”

马可希望人们能够像珍惜人一样珍惜每一件衣服,减少物欲,回归一件衣服本应该有的属性。她说,“一个人在物质上占用越少的精力,在精神上的自由就越大。”

馬可在無用空間策劃的油紙傘展

馬可在無用空間策劃的油紙傘展

传递中国传统价值观

2008年,马可在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发布了一场名为《奢侈的清贫》的表演。在巴黎小皇宫的林荫道上,纺车,清歌,身着“无用”服装的瑜伽士,踏歌而舞。

马可坚持把“清贫”二字以中文原声翻译:在中国文化里,清贫,不是无力改变现状的贫穷,而是看遍繁华之后对简朴的回归。在巴黎近郊拍摄的一组图片中,她强化了对“清贫”内涵的表达—模特身处自然,黑白的光影里,只有阳光,微风,植物,舒展的心灵。“他会在生活里竭尽可能地做减法,把所有可有可无的东西去除,所以他的生活一定是奢侈的清贫—貌似清贫,但实际上精神非常奢侈。”

当年,巴黎时装工会主席迪迪埃亲自跑到珠海,邀请马可到巴黎发布自己的服装品牌,那是中国设计师品牌第一次获得巴黎时装工会邀请。马可告诉迪迪埃,我不会按你们的规则来的。迪迪埃顿了一下说,无论如何,你开始吧。

发布会结束后,马可回到了珠海。她从未想过要留恋时装周的位置,那意味着她每年要定期发布两季新品,而这早就不是她想过的生活。但是她通过巴黎展,向世界表达了自己与西方消费主义截然相反的东方美学精神:适可而止,能而不用。

在中国传统精神价值观里,这更像是一种士大夫的态度,有风骨,有品格,追求内心的高贵。马可读圣贤文章,激赏孟子的言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也。”她把这句话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

马可:衣服里的“士大夫”

马可:衣服里的“士大夫”

在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和画作中,马可一次次接通中国人内心的精神气质。画竹,自有刚劲、清逸;咏荷,出淤泥而不染,“中国艺术里就是有一种风骨,气节,不为名利、金钱诱惑,有自己的坚持。这些不是技巧,完全是精神境界。”

马可把这种人文精神总结为,“不以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我价值,不做取悦于任何人的事情,只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过简朴、容易满足的生活。”

她在这种精神里,看到了“无用”背后的文化根脉。“这就是我期待的中国。我期待中国能恢复到,人人渴望成为圣贤,或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行自己,达到人格日趋完善。”

馬可追慕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

馬可追慕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

一生只做一件事

2013年,准备将筹备多年的品牌“无用”对外发布时,马可接到了为彭丽媛设计出访服装的邀请。因为时间紧迫,她一度考虑过拒绝。

后来她说服了自己,服装承载的其实是价值观。她有种预感,第一夫人的着装风格定位,将影响着时代的价值取向。她恍然大悟,这和“无用”做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马可按照百年企业的期待打造“无用”,后来她悟到,“就是连无用,也不重要,它只是一条船,从此岸到彼岸,从物质世界过渡到精神世界,当你过去了,就可以把这条船放下了。”

早在2008年,马可发表过一篇名为《我对服装设计师身份的认识》的文章。文中她提出,设计师应该有三方面的责任:生态的,道德的,文化传承的。

“正是这些生命意义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令我变得不再平庸。创作对于我是一条漫长的修行之路,踏踏实实地持续走在这条路上,永远比达到某一目标更重要,我愿意在这种主动选择的创造最为本质、最为简朴的生活中,追求最为奢侈富足的精神世界。”

曾经是一个服装设计师,一度有机会转型为艺术家,现在马可是坚定的“无用”生活态度倡导者。深埋在她设计的衣服和手工背后,马可觉得身份不重要,专业和成绩也不重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你成为一个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重要得多,那些只是途径而已。”但是顶峰最后只有一个——

“那就是人格。”马可顿了顿,坚定地说,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人。”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