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赞歌》何小宝作
房前绿水,屋后青山,一家人在庭院里,女儿弹起了心爱的吉他,悠扬的琴声打动了看书的父亲;母亲抱着年幼的儿子听得入了神。就连小狗、小猫也安逸地在主人脚下打盹……
“这是我刚画好的一幅反映乡村振兴景象的农民画——《房前屋后》。”新春之际,走进天津市北辰区文化馆非遗项目农民画展厅,北辰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北辰农民画非遗传承人何小宝对记者说,“这幅画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表现题材,通过民间绘画手段,采用水彩的‘薄画法’,将绿水青山、红日祥云等多种景物组合,呈现出一种合情合理的乡村美景图卷。”
粮丰收,鱼丰产,人欢笑……北辰区农民画骨干刘健创作的《乡村丰收季》作品,真实反映了农民丰收的幸福图景。
“北辰农民画是植根于津郊沃土的民间艺术之花,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末,已成为独具大运河风韵的民间艺术奇葩。”何小宝告诉记者,自1988年以来,北辰区连续3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天津北郊区现代民间绘画展”。目前北辰区有200多名农民画家,他们以手中的画笔画出美丽乡村,展现美好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北辰农民画吸收了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精华,以极富张力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天津的风情民俗,取材广泛,求全求满;随心赋彩,明艳欢快。”何小宝说,北辰农民画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画作或工笔或写意,朴素真挚、内涵丰富。
如今的非遗农民画,已经成为北辰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北辰区文化馆设有专门的农民画展厅,常年陈列农民画作品,免费对外开放参观;北辰区文化馆也经常举办各种农民画展览、采风、培训、辅导等活动,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22届农民画展览,还主办过以运河为主题的专题农民画展览。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一,一封2730字的奏疏经通政司到达御前,嘉靖皇帝阅后大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论治安疏》,作者是海瑞。疏中指责嘉靖一意玄修、侈兴土木、不视朝、名爵滥、薄于父子、戮辱臣下等问题,最后一句“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更是直接封神。
在古代,花朝节曾盛极一时,与元宵节、中秋节齐名,合称“月半节”,是当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花朝节的产生是源于对“花神”崇拜,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会在花朝节期间祭祀花神、赏春游园、祈求风调雨顺。最早“花朝”一词并没有节日之意,而是与“月夕”并举,形成“花朝月夕”,是良辰美景的意思。
春分之后,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意味着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正式到来。相较于寒冷肃杀、万物闭藏的冬季,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更青睐春天,很多重要的事,都安排在春天里。
最近,有关黑芝麻生发的广告又撩拨了一些人的心弦。实际上,老一辈早已口口相传着同样的信息:“多吃点黑芝麻,生发!”于是乎,什么黑芝麻丸、黑芝麻糊,尽情地吃吧。
故宫怪画《蜂虎》是清朝乾隆年间画家华嵒所创作的一幅画作。这幅画的主题是一只头像马蜂的老虎,形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
古人管扎耳洞叫“穿耳”。穿耳戴耳饰的习俗起源甚早,早在夏代乃至更早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戴耳饰了。起初,男女都扎耳洞。周代往后,穿耳的人大都是女子。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又到一年踏青春游时。古代的文人雅士或骑行、或徒步,畅游青山绿水,亲近大自然。唐代诗人韦庄有诗曰:“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里面描写的各种兵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云的青冈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戟等。但在真实的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兵器真的存在吗?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通过字典或是词典查一查它的拼音,我们就知道该怎么读了。那么古代没有汉语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有什么方法呢?
唐人柳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为负责大都市洛阳治安的官员,竟然会因为穿衣问题而招来一顿毒打。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唐高宗年间的某一天夜里,负责城市治安的洛阳尉柳诞上街巡逻,这本是职责所在,没想到柳诞却被自己的部属拦住去路。唐代宵禁制度严格,无论城市多繁华,黄昏之后皆会陷入一片死寂,街上只有巡逻的衙役。这帮衙役将柳诞当成了违反宵禁的街溜子,抓住后二话不说,直接暴力执法,将柳诞一顿痛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