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创设相关环境,通过环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熏陶、感染、浸润学生,使之成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载体。小学生对文化的最初认知往往来源于周围的环境,因此,创设德、美合一的校园环境极为关键。一方面,可以在校园建筑文化中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另一方面,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建设也可以凸显传统文化特色,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在文化精神上真实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另外,应该坚持环境文化服务学生的原则,避免将这些外在的环境文化变为应付检查、竞争特色学校的“名片”。环境创设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的亲身参与,使校园处处有学生表达、创作的痕迹,可及时将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中创作的相关作品在校园中进行展示。
最后,活动是课程的延伸,也是课程认知层面的知识得以实践化的过程。学校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需要与课程相结合,需要严密而周到的计划,且要与课程的主题有效结合,以富有内涵而活泼有趣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与表达、体验与创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事件进行切入,关注教育契机,让生活成为教育的生动资源,避免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成为难接地气的抽象文化;同时,还要注重校内外活动的联系,促进学生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地方文化资源是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基础文化力量,学校可挖掘和利用的地方文化资源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相关人力资源。
学校应具备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辅助学校文化传承教育。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富含中华精神内涵的实体资源,如文化馆、纪念馆、档案馆、博物馆、民俗馆等,到这些场所观摩、研学、交流,有助于学生把掌握的表象知识转化到实践层面,丰富学生的经验。非物质文化资源即那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以技艺、经验、文字、生活方式等多种途径表达出来的乡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一般凝聚在人的活动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体验“活”着的、与现代生活仍然联系着的文化项目来拓展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途径,引导学生沉浸于原汁原味的文化中,调动感官上的愉悦,提升精神的丰富性。如此,学校方能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局限性,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实现认知与价值教育的双重教育效果。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