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08


老北京风车

非遗溯源

区级非遗项目老北京风车:

南宋画家李嵩笔下的《货郎图》中,就有一只小风车,安插在货郎帽子的后面。这个小风车的构造极为简洁:由三根细棍交叉成六角形,每根小棍的顶端各粘一面长方形小旗,中心设轴,轴与柄相联,造型轻巧简炼。这是目前最早见于图画的史料记载。【详细】

非遗传人

王国华

王国华: 师傅曹长山在家排行老三,家里人都做风车。几年前,王国华在北京展览馆展览时,碰到了曹长山的侄女,她一眼就认出了风车是曹家家传的风格,但她说现在曹家早已没人做风车了。

王国华学做风车和师傅一样,也是为了挣钱补贴生活,“我79年插队回北京,那时候我挣30多块钱,我老母亲没工作,家里还有老婆孩子,那时候挣30多块钱,为了补贴生活怎么办,我什么都干过。一开始是我师傅他教我糊火柴盒,后来我师傅看我人不错,开始教我做风车,冬天就做风车,我母亲帮着做,过年我们就开始卖风车。我们那时候卖风车,79年的时候这么一轮的风车两毛钱一个。我们过年以后也卖,卖了二三百块钱。一年我才挣360块钱,这一春节就挣一年的钱。一来是解贫,二来我们也喜欢这个,后来又评为非遗了,更想着把风车发扬起来,把它做好了。 ”

王国华介绍

王国华,北京人,初中未毕业时到河北省插队下乡当起了知青。

1979年回京,为了贴补家用,和邻居曹师傅开始学习制作风车。

1993年因制作风车精美,被布贴大师 冠名“风车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北京玩具协会会员

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非遗笔谈

风车、空竹、木刀枪……雷打不动的庙会常客

王国华小时候赶过蟠桃宫庙会、厂甸庙会。那时候厂甸庙会或者是各庙会上玩具一般就是风车、空竹、脸谱,再有一个木刀枪,扑扑噔儿(老北京一种玻璃小玩意儿)。

风车是一代人的回忆。今年过年王国华在台湾展出风车时,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去了两次。她原来住在北京,就是49年国民党败退去了台了,她有一张四五岁时候穿着一个小棉袍,拿着风车的照片。但子孙们问她拿的什么?她那会儿岁数小,就觉得特别好玩,过年的时候给她买的,这么多年在台湾就没见过这个东西,从她的记忆中就消失了。“她看到我们展示的风车,想起那张相片,勾起儿时的回忆。她各买了一大一小的风车,她说她没想到她在有生之年还能看见小时候玩的那些东西。当时我也被感动得不行。”【详细】

风车的未来

风车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从它的诞生到流传也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提起风车的未来,王国华表示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风车还是有一定的市场,老年人怀旧的,青年人有追求新生活希望的想法,不会短时间消亡,至少还有十年、二十年左右的生命力。

在王国华看来,人们还没有放弃风车的情怀。北京有北京的特色,各种民族有各种民族的特色,风车,正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特色符号。“咱们往大了说,咱们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往小了说,北京人有北京人的特色,它在北京地区流传,它具有北京民俗的特色,有北京民俗文化,北京年文化、北京庙会文化,它是一个庙会文化的符号,是年文化的符号。”【详细】

制风车对得起自己良心

在王国华心中,也和大多数的非遗传承人一样,有着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豪气和对手艺百般雕琢的执拗。“我们做这个呢,做的是良心,不是说为了钱去挣钱。做出来这个东西得对得起人家那个钱,对得起人家那个意义,对得起咱们这个荣誉,对得起咱们这个东西,你别自己做出来自己都觉得寒碜。”

小小的一个玩物,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十分费工夫。“现在有些人做成机械加工塑料的那种东西,但是它总的来说好像不怎么被北京老百姓接受似的,北京老百姓还是接受植物杆做的这种风车。”【详细】

传承与困境

“我愿意无条件地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曾经也教过人,后来他也不干这个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就嫌这个麻烦,做着玩就行了,又脏又累没人愿意干。”王国华表示收徒第一要看是不是好人,人品是不是合适,主要是考研能不能做得出来。“我们不是单纯为了挣钱去做那些东西,去偷工减料绝不行! ”

据王国华回忆,1985年时,卖风车人还特别多。自从庙会开始招商,庙会上销售传统风车的摊位就明显少了许多,他们这一代以及再早的风车手艺人随着年岁的增长、眼睛、体力都退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原材料脏、场地要求、费时费力等原因,绝大部分人都放弃制作风车。【详细】

非遗轶事

风车的美好传说之驱病保平安说

知是鼓声吓走了瘟神,还是彩轮迎来吉祥,自从曹师傅把那物拿回家中,一家老小的病都很快好了。日子越来越美满。事情传出后,人们都说曹师傅在正月十八白云观庙会上遇见了神仙,神仙传给他的一件神物。此物一转动,能“驱瘟神,避恶鬼,送富贵,迎吉祥”,开始大家叫他“吉祥轮”,纷纷仿制。后来人们看他像车轮,风吹就转动,就叫俗了,叫“风车”。

从此以后,每到逢年过节,人们都会买个风车回家。希望他能保佑合家老少“四季平安,吉祥如意”,还有人把风车和炮竹联在一起写成一副对联,贴在门边,上联写“炮竹声声除旧岁”,下联配“风车阵阵迎吉祥”。还有人写了首顺口溜,赞美风车:“旗飘轮转鼓喧天,行人驻足侧目观,请回风车结善缘,迎福纳祥保平安。”【详细】

风车的美好传说之招财迎吉祥说

北京人认为风车是财神爷的仪仗,财神爷是大家送钱的,出门必定排场颇大,风车作为在财神爷前为其开道之用。

每年春节正月初二,广安门外有一“五显财神庙”,家家户户到此请财神。每个请财神的人都要把风车举在前面,坐在轿车、人力车上,风一吹,风车“嘎啦嘎啦”作响,可以把财神爷引到家。飞舞的彩轮,清脆的鼓声”为财神爷开路,为百姓送回钱粮,使家家幸福;为商家、做买卖的人送钱财,能财源滚滚;直到现在依然有人相信。【详细】

春夏秋冬又一年,风车的季节

以前,风车是存在一定季节性的。农民冬天农闲时才有时间做风车,春节庙会才有的卖。在过去,风车是一种迎春的象征,或称其为春天的玩具。

过去的风车只有在春节庙会有销售。“首先来说它制造的过程,过去没有专职做风车的,都是利用农闲做风车,然后到了秋后春节庙会上卖,过去不是说光春节有庙会,比如厂甸庙会正月初一到十六,东岳庙它是阴历逢五排十,一到有五、有十的日子都卖。隆福寺庙会它也有日期的,一个月有四回到六回,过去是有节令、有时令的。”【详细】

歌谣与三字经,传唱中的风车之声

北京有个歌谣:“小妞、小妞你快来,手拿风车舞起来,小风车嘎嘎响,小妞、小妞你快长,小风车颜色鲜,消灾驱邪保平安”,“小小子你别闹,举着风车满院跑,出去会生大元宝,小风车转得欢,招财辟邪保平安”。这首歌谣唱出了风车的意义。

平时就喜欢写些打油诗的王国华也写出了自己的风车三字歌:“随家传,技不精,为提高,拜名师,曹常山,老先生,制风车,在京城,最有名。曹师傅,传技艺,倾心教、用心学,得真传,方成功,七九年,到现在,多年来,卖风车,遍京城,有特色,颜色艳,转动灵,声音脆,是传统,庙会上 ,受欢迎,报刊登,电视请,群众颂,外号称,风车王,是非遗,传承人,大师名,群众评,说传统、传文化,然后是,共一生”。【详细】

非遗思考

风车细则之“请”

对于吉祥的事物,中国人都存有敬畏之心。所以,过年前后买风车,购买者既不会讨价还价,也不会说出交易性质的购买,而是说“请”,现在很多老北京人来庙会买风车,也都是敬重地说“请吉祥轮”...【详细】

风车细则之“色”

老北京人的讲究很多,有些颜色不能随便用。比如蓝色是家里有逝者专用颜色,所以蓝色风轮的风车一般人不要。以前有人去世,家里头一年贴春联,不能贴红色,必须贴蓝色对联,或者不贴...【详细】

风车细则之“派”

老北京的风车也讲究地盘。过去卖风车,人家总会问你是哪儿的?按照北京城南北划分。王国华的师傅曹长山家住在南城三块板地区,故称“南派风车”。除了地域外,南北派风筝在体形和做工上也有差异...【详细】

风车细则之“形”

在造型上,最上面的风轮颜色为红色,寓为“天降鸿福”,红色风轮下面是紫色风轮,寓为“紫气东来”,紫色下面为粉色或者绿轮,寓为“春满人间”,最下面的黄色风轮寓为“福地生金”...【详细】

非遗工艺

  • 风车制作工具大全

    风车用秸秆、纸条、泥等制作而成的。以秸秆作支架,纸条作圆形车轮,下面用泥和纸做轱。当风吹动轮子时,轮子带动小轱便能发出“嘎啦嘎啦”的响声。制作风车的原料大体上就是颜料、纸、塑料管、高粱秆、泥土。【详细】

  • 春天做泥鼓

    春天做泥鼓,因为春天风干得快,而且干得比较结实。用高粱杆做骨架,把高粱杆折成想要的形状后在上面打孔,并用竹签把骨架的各部分插好、固定住。然后用处理过的胶泥弯成环状,自然风干后贴上一层牛皮纸,做成泥鼓。【详细】

  • 夏天做风轮

    漂亮的风车少不了色彩斑斓的风轮,风轮颜色共红黄蓝绿等10多种。每一张彩纸都是用颜料染到纸上,接着用彩纸贴在弯成圆形的塑料管上,做成五彩风轮。以前制作风轮利用高粱皮扎成一个圈,由于返潮、易变形等原因,不得不改成塑料的。【详细】

  • 秋后做架子

    雨季过后才能制作架子,不然容易返潮。高粱杆穰头(芯)对于风车制作至关重要,“现在市面上的出售的高粱杆都是半芯的,高粱秆也容易插坏了,一插里面就烂了,今天卖不了,我摘下来就坏了,里面这穰头就插不住,就空了。”【详细】

  • 冬天来组装

    考虑到彩轮安装完成了没有地方存放,只能将所有配件备好,春节前庙会前集中组装、调结。把这些组件组装起来,在骨架上套一根皮筋,皮筋中间绑一根竹签做“鼓槌”,当风吹动风轮的时候带动竹签击打在泥鼓上,就能发出清脆的响声了。【详细】

非遗名录

老北京风车:
听风车王讲故事

非遗手记

旧时北京春节庙会,年幼的孩子骑在大人的肩膀上,一手举着彩色的吉祥轮(风车),另一手攥着冰糖葫芦,风车随风“嘎啦嘎啦”作响的清脆声音一直萦绕耳畔,是老北京儿时回忆中总少不了的画面。本期非遗记忆,带您走进老北京风车王王国华,追忆老北京儿时玩意儿的同时了解风车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出品:中华文化

编辑:刘畅   主编:刘淑玲

策划:宗波   采访:宗波   摄影:宗波

中华网文化:(010)52598730

Email:ed.culture@bj.china.com

中华网文化微信:

往期回顾

非遗溯源 非遗笔谈 非遗轶事 非遗思考 非遗工艺 非遗名录 往期回顾 返回顶部

中华网文化微信

中华网文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