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09


北京叫卖

非遗溯源

市级非遗项目北京叫卖: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老北京叫卖在明代已有记载,至晚清和民国发展至鼎盛时期,老北京五行八作均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解放后,随着国营和集体经济成分对个体商贩的吸收和改造,老北京叫卖很快趋于绝迹……【详细】

非遗传人

臧鸿

臧鸿: 20世纪80年代以后,老北京叫卖逐渐得到发掘和恢复,出现了臧鸿、张振元、张桂兰等一批民间叫卖艺人。其中,尤其以臧鸿出名,被誉为“京城叫卖大王”。

数百年的吆喝,到了臧鸿的嘴里就变成了炉火纯青的艺术。他的绝技是一口气能喊出170多种老北京的叫卖声。一大批反映老北京生活的电影、电视剧中,高低错落、京味十足的叫卖声大多出自他之口;在人们的婚丧嫁娶仪式上,往往是他的一声嗓子,就把人们飘飘悠悠地带回到了老北京的往昔岁月。

非遗笔谈

从搭席棚到赚吆喝

过去北京11月份经常下雪,夏天搭席棚挣的钱,只能维持一大家子人吃饭,到了冬天没人搭棚,根本吃不上饭。臧家家里的男人们就得出去找事干,臧鸿年纪小,人家都不要。为了贴补家用,便和街坊小男孩一起“华北日报、新民报,买张报瞧呗”吆喝着卖报。但报纸剩下作废,也不能吃,两人商量得卖吃的东西,便开始赊一些臭豆腐、酱豆腐卖。就这样开始走街串巷,“臭豆腐、酱豆腐”,吆喝着、叫卖着。

臧鸿很聪明,为了让自己的臭豆腐能够卖得快,给臭豆腐粘上香油卖。“臭豆腐绕香油,酱豆腐蘸窝头”。那会儿香油可是宝贝,谁家里要是说吃香油了,满院都飘香。在胡同一吆喝,大家出来买,拿筷子蘸一点香油,那味儿就特别蹿。因此臧鸿的酱豆腐、臭豆腐总是卖的特别快。就从那以后,臧鸿真正走上了叫卖之路。【详细】

与侯宝林抢“生意”

臧鸿舞狮、竹翻、高跷等无一不爱。他嗓子还特别好,当年工人业余俱乐部报名参加曲艺、相声、鼓曲,京剧、评剧等学习。他学评剧,还曾与评剧泰斗马泰同台演出。

“我父亲的相声引师是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张晞临,与王长友是同辈,给我父亲和父亲师哥赵亮引荐给王长友。”五几年修水库,侯宝林大师在东边演出,臧鸿和赵亮在西边演出。因为臧鸿父亲嗓门太大,人都爱看热闹,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看有俩小年轻的在这儿演出,就跑去看。结果他这儿演出了,侯先生那边没人了,回来就说这俩小子是谁啊,说给我的买卖都抢了。有一次,侯大师去王长友那里,聊天说他现在有两个学生:臧鸿和赵亮。臧鸿嗓门大,能吆喝,底子不错,但还不会什么。侯宝林说:“没事,有什么事我给他说说。”臧鸿从此走上了曲艺相声的道路,后来,侯宝林81年还介绍臧鸿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拍电影。【详细】

老舍夫人赐名的“京城叫卖大王”

一次在南来顺吃饭,老舍夫人胡絜青老先生也在。南来顺为弘扬清真小吃,做了一大桌小吃,胡絜青老先生就说这些小吃做的真好,样好、味也好,就说跟过去做法是一样的,是真的好,可惜就是听不到那会儿的吆喝声了。话音刚落,人艺的林连昆就说您别着急,胡老先生,今天让您一饱耳福,我们请了叫卖大王臧鸿先生给您吆喝吆喝咱们这点小吃。我父亲就把驴打滚、艾窝窝,所有的小吃都给她吆喝了。吆喝了以后,她说你还能吆喝点什么?就吆喝卖青菜的,卖水果的,胡老先生说我父亲,臧老您不愧是京城叫卖大王。胡絜青老先生很高兴,你吆喝这个就仿佛我又回到小时候。一高兴,叫她儿子舒乙把笔墨给她拿来,说我给臧老师提几个字。那会儿胡絜青老先生88岁了,给我父亲提的“京城叫卖大王”。【详细】

家学渊源,祖孙三代齐上阵

“我从小耳濡目染,1994年,我三十七八岁,正式开始跟父亲臧鸿学习叫卖,他演出,我做助理,给他开车、拉箱子。连看带听。在家呢我父亲看着茄子,没事就吆喝茄子。看到我妈新买回来的黄瓜,就吆喝:‘三大一条了,两大一条了,您别拿我们当是卖黄瓜的,我们是卖大小金鱼儿的哟’。有时候我们听着就这么慢慢学下来的。”

“我们只会六七十种。我儿子没准还多点,够个100种。有些东西我们没看到过实物,那会儿他吆喝的也少,所以说有些东西我们没学下来。我父亲说了,你这东西,你吆喝的差不多,跟我原汁原味,你去上台表演,不是原汁原味,你不能瞎上台表演,那样达不到老北京的叫卖声,所以说你不会就不会,你不能说我不会我到那儿瞎吆喝。”【详细】

非遗轶事

“三不”吆喝

鸡毛掸子,一扛就一大捆,比较张扬一看就明白;修鞋的有工具箱和铁拐做招牌;剃头的用响器“唤头”提醒,都不用吆喝招揽顾客。“因为不好形容,或者说如果你形容不好会挨骂,甚至挨打。”臧泉江解释道。

挑着剃头挑子的商贩从来不吆喝,想象一下他们的叫卖该是什么样的?“哪位剃头、哪位剃头、哪位剃头,我手艺好,快刀热水,一秃噜一个”。一秃噜一个,那是宰猪呢,搁在热锅里头,吹起来刮毛。那不能吆喝,一吆喝就挨骂了。

修鞋的也不吆喝,这个修鞋的到哪儿一坐,胡同里头,人一瞅就是修鞋的来了,一吆喝,“哪位修鞋,哪位修鞋,哪位破鞋”,不能吆喝“破鞋”,一吆喝,正好有一个要修鞋的来了,拿着要修的鞋,修鞋匠说“哪位破鞋”,啪,给一嘴巴。【详细】

叫卖与节气

初一,商家新年第一个买卖,卖大活鲤鱼,为了初二祭神用。“祭神灵了,大活鲤鱼呀咿”、“祭神去了”,这是卖大活鲤鱼的。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吆喝:“筋道又化透了”,“大碗的元宵”。“筋道”指的是面筋道,馅一煮,要化了,表示面筋道、滑溜,馅好的意思。

二月初二卖太阳糕,太阳糕是一种和酥皮很像的小点心,=上面有一层白糖。二月二龙抬头卖太阳糕,就是说太阳也升起得早了,龙也抬头了,人也开始往高处走,就是说人气也好。

三月三,老北京没什么水果了,过去储藏条件有限,只有二月肖,即密云肖梨,红肖梨,储存在一年四季恒温的山洞里头,到阴历的二月份拿出来到北京卖。水果商吆喝着“买梨买那个肖梨肖,吃饱了就得往家捎”,走街串巷地兜售。【详细】

南北城叫卖各不同

比如卖糖葫芦,南北城吆喝完全不同。南城的院子,一推开院门,里头不是四合院,也没有套院,全是大杂院,房屋比较小,进门一两步就是土炕,“葫芦,大糖葫芦,将蘸得”。

西北城里住的多是财主,闺女、儿子都养得娇,财主住头一道院子,儿子住二道院子,闺女住三道院子,人家有丫鬟伺候着。那会儿的姑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要想吃串糖葫芦不像现在似的,哪儿都有卖的,她吃不着。所以西北城要用更富穿透力的嗓音,更悠扬的叫卖声,才能让秀楼里的姑娘听到,一吆喝“一串葫芦冰糖儿多”,拉长音,声音就送到院的里头去了,没准她听到哪个音儿,一犯馋,她就得说“卖糖葫芦的过来了,你赶紧给我买一串去”。【详细】

张恨水为什么说老北京的吆喝天下第一?

老北京叫卖与外地叫卖的区别在于口音、夸张、幽默。

天津吆喝冰糖葫芦:“大红果、大红果,啊墩儿”。

济南吆喝冰糖葫芦:“冰糖酸子”。

老北京的叫卖则显得夸张、幽默。比如卖小葱、韭菜的。过去不使化肥,不使农药,那韭菜长的特别细,不像现在韭菜那么宽、那么长。但是小贩为了形容他的韭菜好,早上起来卖韭菜,捎上水,鲜亮,所以他就得吆喝“小葱儿那韭菜,小葱儿那么憨的韭菜。”【详细】

非遗思考

濒危的声音之丹田

没有丹田气,你吆喝不出来。一般的人没有,像我都没有,我儿子他有。丹田气从肚子里头,和嗓子有共鸣,它才产生丹田气,这样的嗓音才好...【详细】

濒危的声音之经历

我们小的时候就看见过理发的,磨剪子、磨刀的,锔盆、碗的、焊洋铁壶的。但像打小鼓的,我们没见过。打香油的这个少,那会儿打香油的算投机倒把,农村可能还有。像冰盏那个,我们都没见过...【详细】

濒危的声音之未来

一来养不了家,你说指着这个能挣多少钱,你演出费能给你多少钱?二来,年轻人没准还嫌这个寒碜呢。三来,年轻人买东西都上网,一点钱也交了第二天货也送来了...【详细】

濒危的声音之传承

老爷子那会儿就没收徒弟,到我们这儿呢,你看通县的财经学院收了好多学生,就给学生讲课,普及叫卖知识,没有收徒弟,为什么?人家也不爱学,他也学不上来这原汁原味的...【详细】

非遗工艺

  • 冰盏

    过去夏天卖酸梅汤,冷饮时会使用冰盏,一边敲,一边吆喝道:“玉泉山的水,东直门的冰,喝到嘴里是凉嗖嗖,给的又多来,汤儿好喝,让你喝来你就喝,桂花白糖就往里头搁,让你尝来你就尝,桂花白糖就就往里头扔”。意思是小贩的桂花白糖搁得多,好喝,还凉。【详细】

  • 串铃

    串铃声一响,胡同住户便知道大夫来了,谁家有病人,就把大夫请进来给看病。臧泉江说:“大夫也不吆喝,怎么吆喝啊!哪位有病,谁有病,那也是挨嘴巴的,所以说一摇这个就知道,尤其是农村。小孩有发烧的,给郎中请进来给号号脉,给看看病。”【详细】

  • 唤头

    “唤头”是用精钢打制的一个大音叉,用一根铁棒拨动,能发出穿石裂帛的声音,呼唤着人们出来剃头。剃头师傅都十分爱惜“唤头”,轻易不会让外人拨动。其实是有原因的,那精钢打制的“唤头”很“娇气”,不小心磕了碰了,会影响“唤头”的音质。若出现音哑,就得把“唤头”送到铁匠铺修理了,修起来也简单,只需要用铁锤照着“唤头”根部来一锤,就能恢复原先的好音质。【详细】

  • 木鱼

    过去走街串巷卖烧饼、麻花敲这个,一边敲一边唱“烧饼麻花,麻花烧饼”,走街串巷卖烙的烧饼,炸的麻花。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做佛事,和尚敲木鱼。【详细】

  • 皮鼓

    卖小孩玩艺儿,推着一车,上面有个笼子,当年据臧老父亲说是竹笼子,底下有各样的小孩的玩艺儿,踢健儿的,包啊、玻璃球都有。耍猴艺人也用,小猴敲皮鼓。【详细】

  • 扇子

    臧老用了几十年,过去卖西瓜就用扇子,一是因为夏天热要自己扇,一是因为西瓜招苍蝇,一边扇着还一边吆喝:“斗大的西瓜,船那么大的块,弄块尝”。【详细】

  • 铁拨木

    焊洋铁壶用的。“焊洋铁壶,焊洋铁壶,卖茶壶,花茶碗”。过去人们烧热水的壶都是铁打的,如果漏了,可以用它给换底,或者给焊焊,能继续使用。【详细】

  • 小鼓

    收古董。一个包袱皮,打小鼓,穷人家人家不去,都走大宅门,收古玩家具、字画什么的,走到大宅门前喊“朝银作,首饰的卖”。【详细】

  • 小铜锣

    这和皮鼓一样,基本就是卖小孩玩艺儿,还有耍猴的使用。【详细】

  • 摇铃

    过去学校停电,提醒上下课用的铃铛;卖梳头油、雪花膏的也用摇铃,“梳头油、雪花膏、粘爆花(类似现在的发胶)”;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收垃圾的。【详细】

  • 油梆子

    卖香油,打经之用。“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边说一边敲的就是油梆子!“打香油唻,小末香油”,在北方,打经时,就是看家护院,到了三更五更天,几更天就敲它几下。【详细】

  • 镇惊闺

    当年皇上赐给磨剪子、磨刀的手艺人,全国通用,这五块板,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详细】

老北京叫卖:
城市濒临的声音

非遗手记

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用手里不同的响器和高亢的吆喝声,唱响了一首首胡同交响曲,构成了老北京胡同的一绝。不论春夏秋冬,胡同里的吆喝从早到晚不间断,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似一台北京民俗风情剧。“唤头”响剃头的到;大锣鼓一敲,小孩们高兴跑出来看耍猴;木头梆子一响,家庭主妇赶紧出门打油……这些成为老北京生活中的一个画面...

出品:中华文化

编辑:刘畅   主编:刘淑玲

策划:宗波   采访:宗波   摄影:宗波

中华网文化:(010)52598730

Email:ed.culture@bj.china.com

中华网文化微信:

往期回顾

非遗溯源 非遗笔谈 非遗轶事 非遗思考 非遗工艺 往期回顾 返回顶部

中华网文化微信

中华网文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