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为情怀更为艺术

 “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为情怀更为艺术

图为“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上,观众在拍摄展品。记者徐彦摄

最近,杭州的一场展览火了。

4月9日,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观众见面,展品包含《黑神话:悟空》游戏场景原画、角色原画、采风照片、模型、雕像、周边衍生品等900多件。截至21日,参观人数已近5万人次。不仅线上一票难求,线下也同样“竞争激烈”——早上6时前就有观众在美术馆门口等待购票,还没到放票时间,队伍已经蜿蜒数百米。网络上讨论度也节节升高,成为春日杭城的一大艺术盛事。

一次游戏“朝圣”

打开手机,刷新展览的购票界面,刚刚放出的票“秒空”。4月11日,主题艺术展开展第3天,“老玩家”黄先生依然没有抢到票。

为什么一定要去看这场展览?已经玩了20多年游戏的黄先生告诉记者,首先是IP的吸引力,“如果你玩过这款游戏,就会发现游戏科学公司对《西游记》原著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和挖掘。它是我玩过的游戏中,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融合得最系统、最精彩的一款。虚拟世界中的画面如何在现实重生,作为‘真爱粉’一定要一睹为快。”

其次,随着展览口碑不断发酵,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看过展览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这场展览真是对游戏玩家的大回馈,太多细节令人震撼。就连灵吉菩萨头部模型上的皮肤纹路和毛孔都清晰可见,对玩家来说绝对是惊喜!”

这尊高达3米的头部模型极具冲击力,它的对面则是无头僧人经典游戏场景的几乎等比例还原。二者相映成趣,游戏中“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的陕北说书仿佛在耳畔响起。

现场,有观众拿着相机反复玩味这些细节,还有不少观众专程从外地赶来,只为完成这场对《黑神话:悟空》的“朝圣”。

策展人宣学君告诉记者:“展览的许多模型是第一次制作,只此一件,在质量和还原度上达到了很高水准。整个展览的大部分手稿、模型也是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实际上,一个动态影像与游戏的文化产品,如何在特定的美术馆空间展示,让观众真切地体察“黑神何以炼成”,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式的挑战。策展团队开篇即紧紧扣牢游戏主角这一主体的塑造,通过实形塑体、形象迭代、美术手稿、装备演变,直陈主角从“直面天命”到“应答劫难”的淬化弈炼过程,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文化致敬与创新

“你们一定都听过关于他的故事。”在展览开始处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作为改编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游戏,这场展览显然不限于满足玩家情怀,还注入了更多对中国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学的思考。

比如现场设置了多个可以打坐的蒲团,当观众入座,面前屏幕“灵光一闪,重返自然”,转换为游戏里的空山深林、蝉鸣叶语,进入禅定的“修炼”。在万物归一的宁静中,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这场展览中,还能找到诸多《黑神话:悟空》游戏里中华传统美学在现当代的成功表达。

如展览必打卡点之一的天命人等身人偶模型,身上的大圣金甲套深受玩家喜爱。凤翅紫金冠的冠体取自唐代翼善冠的“山”字造型,庄重威严;铠甲采用唐代明光铠的样式,整体与明代商喜《关羽擒将图》中关公甲身极为相似,单看身甲、披膊、腿裙和吊腿,样式花纹都有共通之处。其中锁子纹、如意纹以及兽吞的处理手法,更是对传统甲胄设计的一种致敬与创新。

在展览第二篇章中,游戏中角色图鉴系统“影神图”被搬到现场,一幅幅具有古典韵味的手绘画作揭露人物的原始设定。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认为:“这是一个至为丰沛的图像系统,创作者从中国的《山海经》到众多志怪小说、演义的插画中汲取灵感,深入东方图像宝库的丰厚宝藏,展开璀璨无尽的视觉想象。”这一图谱的长廊,既凸显鲜活的群妖形象,又照见深远的文脉渊源。

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毕业的刘承龙,参与了这些“影神图”的绘制。他在两年间共创作90余幅仿宋式人物绣像风格的作品。“我选用了最为粗糙的仿宋式老绢,它的颗粒感让画面更有故事感。用笔我特意夸张了提按的动作,让笔下小怪们更加‘妖气’。墨色晕染特意染得重一点,营造黑雾缭绕的感觉,希望通过游戏能进一步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文化。”刘承龙说。

此外,游戏中小雷音寺的部分原型——陕西蓝田水陆庵南山墙悬塑通过3D打印技术重现。当观众在现场体验大屏游戏时,本身也置身于这片“壁塑瑰宝”。文物在游戏中“活”起来,拓展着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可以说,《黑神话:悟空》重构了西游神话,让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领略东方美学的当代魅力。当传统笔触幻化为游戏场景的动态留白时,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正在展开,也让这款游戏的艺术价值值得长久品味。

人才种子开花结果

《黑神话:悟空》游戏的成功,根植于游戏开发者对中华传统美学的深度理解,以及坚实的审美基础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中国美术学院一直以来的“金字招牌”。

从游戏《黑神话:悟空》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大量幕后工作者,近年来国产游戏、动画的崛起过程中,一直有着国美的身影。

这并非偶然。游戏产业所需的人才是全方面的,其岗位分工十分细化。我国游戏产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基本制作加工,逐渐转向原创。转型中急需一批经过持续实操磨练、艺术与技术素养兼备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早在数字艺术发展伊始,中国美院就已前瞻性地设置了涵盖传统绘画与数字艺术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作为全国最早开设游戏专业的院校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始创于2002年的动画系,2010年开始招收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体现了学科的持续发展。

多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动画与游戏等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西湖区政府共建“中国美术学院科技园:转塘之江文化创意园”。作为全国首个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这里后来吸引了游戏科学公司落户。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表示,目前环美院文化创意产业带已形成规模集群效应,支持了一大批以游戏科学公司为代表的年轻优秀企业,构建了“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闭环,为艺科融合注入了新动力。

20年前,时任院长许江提出“将文人画写意精神注入数字媒体教学”“让丹青和梨园在动画中相会”,动画系的课程设置以此为出发点,突破了“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强调“动画即综合艺术”。20年来,杭州动漫产业加速与科技融合,一批科技企业崭露头角,一批优质作品获得较高人气,产业链慢慢形成,产业生态逐渐完善。

如今,“让丹青和梨园在动画中相会”的想法,如汩汩之细流已汇聚成动漫巨制的汪洋。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的超高人气,正印证着多年来播下的艺术种子已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陈静)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当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祥瑞自然来了

    当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祥瑞自然来了

    宋赵昌(传)《写生蛱蝶图》卷局部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卷局部清郎世宁《十骏图·万吉骦》轴宋陈居中《四羊图》页宋赵佶《芙蓉锦鸡图》轴◎王建南展览: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

    2025-05-16 10:45 当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祥瑞自然来了
    李松林油画:古云梦泽,浪漫乡愁

    李松林油画:古云梦泽,浪漫乡愁

    5月15日,“滋·云梦泽——李松林艺术展”在卓尔美术馆开展。

    2025-05-16 10:12 古云梦泽,浪漫乡愁
    闻立圣中国画:丹青妙笔,四季恋歌

    闻立圣中国画:丹青妙笔,四季恋歌

    纸上山水含笑,墨间花鸟传情。5月13日,“画坛问道——闻立圣中国画学术展”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揭幕,90余幅充满中国风情的画作亮相。

    2025-05-16 10:11 丹青妙笔,四季恋歌
    毕加索艺术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 展期至8月31日

    毕加索艺术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 展期至8月31日

    4月26日,《无尽的创造力――毕加索艺术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

    2025-04-27 10:31 毕加索
    “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为情怀更为艺术

    “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为情怀更为艺术

    图为“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上,观众在拍摄展品。记者徐彦摄最近,杭州的一场展览火了。

    2025-04-22 11:33 黑神话,悟空
    古人那些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印章

    古人那些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印章

    西周 三角形与椭圆双联玺春秋 菱形“王戎兵器”玺春秋 “士君子”双圆形+三角形玺元 钱选 《王羲之观鹅图》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如今

    2025-04-16 14:42 印章
    故宫特展来了!172件文物感受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

    故宫特展来了!172件文物感受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

    4月14日,“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特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特展将于4月15日至7月27日在故宫神武门展厅展出。

    2025-04-16 14:32 故宫
    近距离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外国游客感受“中国之美”)

    近距离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外国游客感受“中国之美”)

    中外游客体验湘西苗族传统服饰。

    2025-04-08 10:07 中国文化 魅力
    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

    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

    3月29日,演员表演越剧《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选段。当晚,缘梦·芳华——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宣推活动在福建芳华越剧院举行。

    2025-04-01 10:50 越剧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守宝人丨云端守寺三十载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守宝人丨云端守寺三十载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2025-04-01 10:41 守宝人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