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盘点中国历史上五次著名的人口红利期(3)

轻徭薄赋。,太祖在位期间,注意不滥征民力,使农民耕作时间较有保证,并革除五代时的苛征暴敛。据《文献通考》载,乾德四年诏:“伪蜀政令有烦苛刻削害及民者......蠲除之”,开宝四年(971年)诏:南汉“无名赋敛,咸蠲除之”。太宗时均两浙杂税,改吴越“亩税三斗”为“亩税一斗”,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兴修水利。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王朝建立后,立即着手修建疏通以首都开封为中心的北宋漕运四渠(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达到了交通和灌溉并用的效果。

盘点中国历史上五次著名的人口红利期

古代劳作

推广优良品种。北宋的统一,为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宋政府首先提倡在江北广种粳稻。太宗淳化四年,雄州知州何承矩将水稻引到河北地区屯种。北方的麦、豆、粟等农作物也逐渐在南方山区播种,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休养生息,宋初人口随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恢复而迅速上升。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全国有6864160户,14278040口。天禧四年(1020年)有户9716716,口22717272。十七年间,户与口分别增长了41.6%和59.1%,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0.7%和27.7%,速度可谓惊人。出现了真宗朝“咸平之治”的盛世时代。这一切,为两宋近三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明代永乐元年在籍户口达到明代官方统计最高峰

亲身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朱元璋深知“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的道理,经常告诫臣下:“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大明建立后,他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并使政府控制的人口迅速增加。

一是大批奴婢放良。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令:“囊者兵乱,人民流散,因而为人奴者,即日放还,复为民”。并由朝廷赎还因饥饿而典卖为奴者,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九年(1386年)八月,河南开封等府收赎“民间典卖男女凡二百七十四口,计钞一千九百六十余锭”;禁止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违者,依律论罪,仍没其家人口。”当时闽、广地区豪户常将贫民子弟“阉割役使,名曰火者”,明太祖就发布禁令,对重犯则“阉罪抵之,没官为奴”。由于大批奴婢的放良,而获得民籍,使在籍人数大为增加。

二是鼓励农民垦荒。明政权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即认识到“今军务实殷,用度之急,理财之道,莫先于农”。将“田野辟,户口增”作为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为开垦中原荒地,特设“司农司”专司其事。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下令:“各处荒闲田地,许令诸人开垦,永为己业,与免杂泛差役;三年后,并依民田起科租税。”洪武三年(1370年)下令:“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种,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又下令:“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由此,使大批流散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来,成为国家的编户,自耕农的数量大为增加。

三是大力推行屯田。朱元璋诏令流亡者、人多地少的农民和“杂犯以下及官犯私罪者”到“田多未辟,地有遗利”的地区屯种。为了相对减轻农民负担、减少粮食运输的困难,又实行了军屯。洪武三年,为了解决边军粮饷不足问题,又实行商屯。商屯初行于陕西省北部,后边疆各行省相继效法,得以盛行。推行屯垦制度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进一步扩大了耕地面积,也就增加了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人数。

盘点中国历史上五次著名的人口红利期

四是奖励农桑,兴修水利。明政府规定,有司考课官吏,必书农桑治绩,同时大力发展桑、麻、木棉等农业经济作物,规定棉布等纺织物可替代粮食输官。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使大量荒田隙地得到充分利用,并增强了男耕女织的小自耕农自身的生存能力,有利于人口的增殖。此外设立田司专掌水利。据《明太祖实录》载,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全国共缮治塘堰凡四万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〇四十八处。

五是减轻人民赋役负担。明初实行“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的赋役制度。以赋言,江南地区为财赋所出,税率较高。其他地区一般是“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徭役按照田地多少而定,并在田赋征收和编排力役上,注意到不误农时。正因为这样,明代初期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也很快,据《明成祖实录》卷二十六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重订户籍黄册时统计,全国户数达到11415829户,人口数达到66598337口。也就出现了著名的“永乐盛世”时代。

5.清代乾隆朝人口大幅度增长

满清立国初期,同样面临着地荒丁亡、财尽民穷、社会经济凋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局面,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清政府也毫无例外地实行了一些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实行轻徭薄赋。建国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即下令:“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进行蠲免。”后又明确规定:“派征钱粮,俱照万历年间则例,其天启、崇祯年间加增进行蠲免。”以上取消的“三饷”和额外加派以及蠲免赋额的措施,对于“苦于征纳已久”的劳动人民,无疑是久旱逢甘霖。

盘点中国历史上五次著名的人口红利期

召集流民垦荒。据《清世祖实录》载,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首先将山东“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无力者,官给牛种,三年起科。”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又下令:“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必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俾之安居乐业。察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之后,有司官亲察成熟亩数,抚按堪实,奏请奉旨,方议征收钱粮。其六年之前,不许开征,不许分毫佥派差徭......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为优劣,道府以责成催督之勤惰为殿最,每岁终,抚按分别具奏,载入考成。”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